用AI绘画工具创建的农历新年场景。 制作:徐宝娟。
学术争议]编者按。
在上一场学术辩论中,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两位学者应该对人工智能(AI)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它给艺术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还是挑战? 随着AI绘画工具的大量使用,AI绘画作品越来越多。 这些是艺术品吗? 本期学术争议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杨向民认为,AI绘画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艺术创作,其艺术题材依然是人,依然具有艺术品质; 宋世磊认为,AI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技术和工具,它产生的作品还没有具备艺术的独立性,缺乏主体性和原创性,不能称为艺术作品。 此外,我们也捕捉到了一些读者的观点,期待大家积极参与到关于AI艺术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讨论中来。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实践,人工智能(AI)艺术引发了很多关于科技和艺术的讨论,尤其是艺术的定义。
人类思考艺术是什么早已很久,对艺术的定义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知识”,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艺术是品味的对象”,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可以传递快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艺术是表现”,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义的形式”,美国艺术家道格拉斯·墨菲认为“艺术是可以传递的快感”,美国艺术家道格拉斯·贝尔认为“艺术是意义的形式”。戴维斯认为“艺术是虚拟的”,等等。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仿佛是一条河流,流经不同的时代,不断变化,形成不同的面貌。 基于新思想、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艺术不断更新,形成新的格局和景观。 因此,我们需要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变化和发展的艺术世界。
当然,艺术界的演变包括艺术工具的发展。 工具对于艺术创作也极为重要。 人类的生产和创造方式在发展和变化,艺术创作的方式自然会发生变化和发展,这是基于人类发明的进步和工具的创新使用。 例如,飞机、起重机和计算机等现代产品无疑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速度、力量和计算能力。 人机连接和交互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让这种延伸更加无缝。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将开启人工智能应用于艺术创作的时代。 我们常说,艺术是时代的反映,它不仅应该指艺术的内容和风格,更应该指艺术创作的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AI绘画艺术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或许构成了“笔墨应该在时代”的新语义。
长期以来,对于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即AI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艺术创作性,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认为它在艺术上是创造性的,因为它的底层算法设计是创造性的和创新性的,它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的艺术效果; 另一方面,没有艺术创造力,因为AI系统本身就是对人的模仿,输入的信息来自人类现有的艺术信息,输出的信息只能伪装模仿。 艺术创作只能来自人类,人工智能无法形成只存在于艺术情感和体验层面的理解和共情。
但笔者认为,AI绘画创作的主体依然是人类,人类需要提炼和组织精准的AI绘画创作语言,包括艺术创作元素、构图形式、风格特征等诸多关键提示。 这些技术参数只有在AI绘画工具被输入到AI绘画工具之后才能产生,而对于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和创作的过程。 比如,为了找到合适的艺术关键词来刺激或促使一个合适的AI艺术语境的构建,就需要经过人的思考、思考、实验、选择,甚至“三千碎片”,才能得到一两件满意的作品,然后作为艺术对象被人们检验。 AI绘画艺术的主体和客体依然是人,所以也可以说AI绘画起源于人,属于人,依然属于人的艺术创作。
特别是从对艺术品的考察来看,我们可以感觉到人工智能制作的艺术作品、设计作品、文学作品的水平参差不齐。 就像人类借助相机工具一样,有的只能轻松完成造型和拍照的功能,有的则可以进一步提升为摄影艺术创作。 因此,在判断一幅AI画是否为艺术作品时,要坚持艺术本身的标准,避免一概而论、单纯否定。
此外,还可以参考“图灵实验”的方法,判断AI绘画是否是艺术。 人工智能的创始人艾伦·图灵(Alan Turing)曾提出一个实验来测试计算机是否能智能思考,即一个人向计算机提出一个问题,计算机和人类同时回答,而另一个人不知道区分是计算机还是人类的答案。 在这个实验中,一些被认为是人类反应的计算机反应没有被识别出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文学等人工智能艺术作品,能够通过类似于“图灵实验”的人机鉴别测试。 由于人们无法识别创作是由人工智能还是艺术家创作的,因此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品。 当然,由于人工智能平台的高效输出,也会形成审美疲劳的浪潮,也会经历多重扩容和分层分级。 毕竟AI绘画要和其他艺术流派一样,在艺术品质上不懈追求卓越和完美,最终只有少数人能进入美术榜单,所以不太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
不可否认的是,AI绘画,在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设计的加持下,确实可以大大减少画家的创作劳动和时间消耗,成倍地大幅提高绘画的生产效率。 例如,它可以是“字面说明”,可以通过按键提示快速刺激生成视觉图像,并且可以超越以前的视觉体验; 也可以“用图生成图片”,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平台进行“裂变”,以优化和生成新的示意图图片。 此外,人工智能平台强大的信息整合和计算能力,还可以为画家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协助完成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的信息采集、元素整合、抽象变形、优化调整等任务。 正是因为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跨越了诸多技术门槛,让实现将艺术变为现实的梦想更加方便,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也被视为充满创意和创新的梦工厂。 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布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展征稿通知》正式将“人工智能艺术”纳入参赛作品类别,相当于事实上承认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
总之,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属于新时代人类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领域产生的AI绘画,本质上是“人类艺术智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的“人类智能艺术”,当然还是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
人类世界正面临着科技升级引发的新认知,艺术领域也因人工智能技术而经历着危机感。 事实上,早在19世纪初,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就萌芽了“艺术的最终结论”,这导致了20世纪的“艺术史的终结”、“艺术家的死亡”、“审美经验的终结”、“艺术理论的终结”等多种观点。 然而,到了21世纪,“艺术的最终结论”在理论和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错误命题。 正如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所说,“艺术和生活一样,是无止境的。 “艺术永远与人类生活齐头并进。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人类探索世界、了解自我的所有方式。 科学技术带给艺术的不是危机,而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机遇。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为例,无论是追求技术进步的艺术理想,还是探索超然的艺术境界,都必然会为人类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拓展和丰富人类艺术的延伸空间。 没有新技术的加入和加持,艺术更容易失去发展的动力。
人类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可能会走出这个时代。 毕竟,人工智能时代依然是人主导的,人工智能的艺术空间依然属于人主导下的秩序空间。 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人工智能绘画仍然是一门人类的智能艺术,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艺术创作。
作者:杨向民,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项目组:记者张玉梅、于媛媛、徐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