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城,健康福祉之都。 你听说过通威吗? 一个似乎从不缺少笔墨的地方,但到处都飘荡着墨水的香味; 一个衣衫可以破烂,书画不能挂在家里的地方; 一个以书画闻名全国的县城。
天下繁华在长安,天下学者之多为“同威”,著名作家张先良的笔尖,渗透着通威人对书画艺术的热爱。
通威位于龙中,几千年来被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丘陵沟壑所环绕,孕育了通威人“耕耘读书、坚韧进取”的精神品格,也铸就了“中国书画之乡”、“中华民俗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诗歌之乡”。
目前,全县有书画创作者10000余家,文化企业106家,画廊装裱店800余家,培训机构及书房宝售店4家,书画经纪人2600余家,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 同威正着力打造知名书画交易市场、书画信息发布平台、书画收藏基地和西北地区最大的四宝交易基地。
以节日为媒介,突出名片在通渭,每年八月,书画文化总是与书画文化联系在一起,年复一年,书画文化艺术节成为当地人的盛事。 每逢节庆,全县都洋溢着热情,以书画为媒介,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朋友欢聚一堂,全城弥漫着丹青汉墨浓郁的氛围。
2023年8月16日上午,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子活动——第十二届通威书画文化艺术节在通威县如期开幕。
丝绸之路,汉墨通威“,突出书画文化艺术节主题,突出节日为媒介,以节促旅游,振兴商业,涵盖书画展、文艺演出、友谊交流、招商引资、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育赛事、 等,并继续擦亮“通威——中国书画名城”的“金牌”。
书画文化艺术节期间,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书法家协会会长何满宗再次来到通威。 他说:“通渭人对书画的热爱刻在骨子里,这种现象在我去过的所有省份都很少见,包括港澳台。 ”
自2011年以来,通渭县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书画文化艺术节。 第七届全国中国书法馆奖展、全国书画大师特邀精品展、省张志书法展、中美协会第二届“时代中国”全国美术展(甘肃通威巡回展)等大型展览在此举行。 通渭县师生书画展、农民书画画展等地方展览在书画文化艺术节期间亮相。 杨晓阳、曾莱德、范扬等1000多位知名书画家在通威素描创作,将通威书画推向省外、走向全国。
近年来,通渭县充分发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华民俗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积极打造国家“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 并打出一系列文化产业“组合拳”,使书画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使“书画名城、健康福祉通威”闻名全国。
扩大团队,拓展市场2023年11月30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布了202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来自通威的青年画家高继峰位列其中,正式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目前,全县有10000多名书画创作者,其中中国书法协会理事2人,省书法协会副会长3人,中美协会会员13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48人,省美术协会会员108人,省书法协会会员127人。
强大的创作团队,带动了通威书画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近年来,通威县着力提升书画产业发展潜力,持续加大展览场馆、活动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高标准建成了岳信国际书画村、书画文化城、天象文化综合体等一批书画文化大项目, 为书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地位。
总投资为3耗资6亿元的岳信国际书画村是县委、县实施“文化旅游名县”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 截至目前,已有270多家商家入驻,初步形成了集创作、交流、装裱、销售为一体的专业书画市场。 华人书法协会、中美协会会员4000余人来此交流,举办书画培训800余人次,培训书画爱好者8万余人次,接待省内外5万余人次团体2000余人。
“萍乡书画小镇”是通威县正在建设的集书画文化、温泉文化、红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拓展培训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基地,被列为甘肃省18个特色小镇。 目前,其子项目——总投资1耗资3亿元的韩墨文化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8月底完工,将进一步推动通威书画全产业链发展。
“通威现象”很奇特桐渭人崇尚耕种读书,热爱书法和绘画,被誉为“家里没有书画,就没有桐渭人”。 在这里,许多农民以庄稼的形式扛着犁,拿起笔,成为书画家,形成了“云锄水墨、耕梯、耕砚”的独特“通威现象”。
从背对黄土、仰望天空的农民,到成为专业的书法创作者和经营者,通威县吉川镇川岛村农民张万昌,用了近20年的时间。
在父母的影响下,张万昌从小就喜欢写作,一有空就练习。 就算是外出打工,也别忘了带上书法和毛笔来练习书法。 四十年的艰苦奋斗,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实践,他的技能不断提高。 如今,50岁的张万昌在县城岳心国际书画村开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除了务农,大部分时间都专心练书法,成了以书法为生的农民书法家。
书法改变了张万昌的人生轨迹。 但与张万昌不同的是,龙川镇新宝村村民包兴生是“耕田耕砚田”的真实写照。
在这三个夏天,老虎抢食。 无论多忙,包兴生都不会放弃练习写作。
新房建好后,包兴生特意腾出一间房子,挂上自己的书法作品,整理成书房。 除了工作,在书房里跳舞、写作,成了他忘掉辛苦劳动的最好方式。
像张万昌、包兴生一样,通渭也有不少普通的农民书法家。 他们工作了一整天,疲惫不堪,但摊开笔墨,在墨海中徘徊,还是别样的味道。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中国书画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通威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代代相传。
培养人才促进发展第十二届通威书画文化艺术节,全市中小学生书画作品400余件如期开展。
举办学生书画展,已成为每届通威书画文化艺术节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通威,书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承特别注重从娃娃做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通威书画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水平。
无论寒暑假,书法培训老师张高翔的家里总是热闹非凡,平均每天有100多名学生来他家上书法课。 年龄从大到年轻不等。
六七岁才刚开始的小学生,也有考上大学的大学生。
我从小就喜欢书法,书法能让我更有耐心和毅力。 刚考上大学的姚佳佳,是张高翔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近年来,通威县全面开展“墨乡校区”建设,加强中小学书画艺术教育,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书画艺术课程,将书画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教育的重点。 每年举办中小学生书画展和现场比赛,引导青少年培养书画兴趣,从小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通威县还加强了书画创作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建成了12个书画实训基地,为省内外广大书画爱好者提升书画创作水平搭建了平台, 并已完成培训3000余人,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书画培训基地;注重农民书画创作培训,完成800余名农民书画爱好者书画装裱技艺和沙画笔法培训,遴选“书画家庭”400余人,充分挖掘和培养当地创意人才; 全县书画教育形成了老、中、青、少不同年龄的多元化结构,具有不同层次的启蒙、进修、研究和创作。
*:通威融合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