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英雄的举动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其实真正开创这一切的是刘邦,刘邦建立汉朝后,杀的英雄并不比朱元璋少多少。
其中,有两位同姓大将,都落入了刘邦的手中。
刘邦最大的缺点是他没有能力,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没有能力。
刘邦被永雅背叛,失去了家乡凤仪。 刘邦两次出击永亚,均被击败,最后借助项良的力量,得以击败永亚。 可见刘邦的水平有多低。
但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能,所以只要有道理,他就会听取周围人的建议。 于是,人才不断聚集在他身边,他终于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但是刘邦当上皇帝的时候,却很嫉妒那些英雄,他一直担心这些人会威胁到他的皇位。 尤其是那些不同姓氏的王爷,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听调子不听宣告,而且实力很强,刘邦根本控制不了他们。
于是,在刘邦继位的第二年,他就着手除掉这些不同姓氏的王爷。 此时的他早已忘记了自己能坐上皇位,全靠这些人了。
刘邦最担心的是韩信,其实在此之前,刘邦已经两次表现出对韩信的嫉妒。
第一次是在楚汉争夺霸权的时候,刘邦负责吸引项羽的注意,让韩信分兵攻打其他藩属国,开辟第二战场。
韩信这边进展顺利,但刘邦却多次被项羽击败,实力大受损害。 在对方的消散下,刘邦担心韩信会失控。
为此,他一边吩咐人冒充自己,拖着项羽,一边连夜赶到韩信的营地。 刘邦拿了韩信的符箓,调走了韩信的大部分士兵后,教练韩信得到了消息,刘邦根本就没有跟他打招呼。
而刘邦之所以能够在韩信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都是因为韩信身边的副将,甚至一些中层将领,都是刘邦的人。 刘邦根本不信任韩信,他只需要自己的才能,就把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他。
这两人与其说是君臣关系,不如说是两个合伙人,韩信是技术股东。
而刘邦第二次表现出对韩信的嫉妒,还是在楚汉霸权终结之后。 刘邦趁机将韩信的爵位从齐王改为楚王,接管了韩信的军权。 三十万大军奔向刘邦。
当然,刘邦养不起这么多人,所以他解雇了他们。
刘邦早就表现出了这样的不信任,韩信却傻傻地以为刘邦会关心君臣之间的友谊。
谋士快澈曾劝韩信援军自尊,与刘邦、项羽站在一起,再收获渔夫之利,但韩信不听。
成为楚国皇后后,钟立伟也劝说韩信援军自立,但韩信还是不听。
结果刘邦把他骗进了自己的帐篷里,然后随便找了个借口,把他的楚王爵位夺了,降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城。
这时,韩信才明白,刘邦并没有跟他谈君臣之情,人眼里只有利益,可惜为时已晚。
后来,刘邦假扮吕皇后之手,以韩信打算造反为由处死了韩信。
一代军神死得如此委屈,实在是太尴尬了。
与楚王韩信相比,另一个韩信至少死得更英勇。
为了区分两个韩信,人们一般称这个韩信为韩王信,但他在《史记》等史书中还是叫韩信的,以至于刚开始读《史记》的时候,经常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一脸莫名其妙。
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后裔,他纯正的皇室血统比刘备的中山景王要纯正得多。
刘邦举军后,攻占了朝鲜的故乡,为了赢得民心,找到韩信,请他担任手下的将军。 刘邦建立汉朝后,韩信凭借其军事功绩被封为汉王。
韩旺信的军事水平虽然远不如韩信,但在刘邦麾下的将领中也是出类拔萃,至少比刘邦强了好几个档次,所以刘邦还是打算智取他。
韩王信原来的封地包含着多个战略要地,刘邦也不放心,于是将自己的封地改为与匈奴接壤的地方。 一方面,可以让他抵御匈奴,保证汉朝的稳定。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消耗韩王心的实力,最好让他和匈奴两败俱伤。
也有人认为韩旺心倒霉,就在这个时候,匈奴出现了一个毛敦山羽,作为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他让匈奴的实力增加了好几倍,韩望信根本不是匈奴的对手。
韩旺信不是韩信,他能清楚看出刘邦的心思。 因此,当匈奴军队逼近边境时,他选择了尽快投降。
结果,他不仅没有与匈奴互相吞噬,还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汉朝。 就这样,西汉初年最大的灾难来了。
以韩王信对汉朝的熟悉,以及他的军事才能,再加上匈奴的庞大军队,整个汉朝一时间处于动荡之中。
刘邦只好调动全国力量出兵打仗。 刘邦成功打败了韩王信,韩王信也被打败了。 刘邦随后再次击败了匈奴军队,就在他即将一劳永逸地消灭匈奴人时,他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韩王信和毛敦山玉的阴谋,为了除掉刘邦,让汉朝群龙无首。 好在汉朝士兵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匈奴人的预期,刘邦的援军随时都会赶到。 毛敦山最终选择放过刘邦。
为了安抚匈奴人,刘邦选择了讲和。
虽然匈奴人还是会时不时地做事,但至少不会这么快就翻脸不认人。 自由的刘邦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淘汰了韩望心。
与韩信相比,韩王信宁愿死,直到最后一个士兵被杀才屈服。 一代老兵,如果能把自己的身体裹在马皮里,死在战场上,也算是当之无愧的死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刘邦将不同姓氏的王子和国王一一除掉,然后把姓刘的氏族划分为王子和国王。 他本以为这样一来,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但几十年后,这些刘姓王子引发了“七国之乱”,差点颠覆了汉朝。
恰恰相反,正是那些开国英雄平息了“朱鲁之乱”,保住了汉朝。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原来的做法确实不应该。
回家的路上是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