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叉学科的教学框架下,本设计以点、线、面交流的内容为重点,通过介绍、欣赏、深度学习和教师示范,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 通过数学与汉语的跨学科融合,培养勤奋观察的习惯,从多维度、多学科的角度共同构建知识框架,理解和掌握用点、线、面来传达感情的绘画方法。
修拉的《大碗岛上的周日下午》中的一个点。
引入跨学科背景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点、线、面”知识,让学生在吴冠中《江南水乡》中找出线条并画出来。 老师问:“画中的线条以什么形式相互配合? 它们表达了什么样的空间关系? 你从中体验到什么情绪? ”
吴冠中作品《江南水乡》中不同位置的线条关系。
空间中线条与线条的位置关系由作者绘制。
练习后,同学们发现,这组平行线和相交线显示了屋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相交关系。 后一对是不同面的关系,虽然没有画出地面的线条,但按照常理,房子和水面的空间关系是可以知道的,映照出房子前面小河的静谧景象,能让人感受到长江南边的平静祥和风光。
线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归纳为两种类型,即平面内的线和平面外的线。 老师要求学生在米罗的《小丑狂欢节》的印刷草图上勾勒出线条和表面之间的关系。 经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老师说,学生的画纸有线条和面,线条是由点的聚合形成的。 吴冠中画作中的点、线、面十分有序,丰富了空间关系,折射出江南静和谐的风光,而米罗画作中的线条与线条、面的关系错综复杂,表现出一种怪诞而混乱的氛围。 点、线和平面的语言是如此丰富,以至于不同的组合可以传达出丰富不同的情感。
米罗的《小丑的狂欢节》线条和曲面之间有不同的位置关系。
空间中直线和多边形的位置关系由作者绘制。
随后,老师指导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即探索如何运用艺术的语言元素来传达情感。 教师板书:点和线传达感情——造型元素的点、线和表面。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以情境介绍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点、线、面交流的概念和状态。
升值**
如何使用点、线和平面来传达图片中的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从点、线、面的角度分析冯子恺的《人散后,钩月如水》和米芙的《珊瑚柱》。 老师问:“这些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点、线和曲面起什么作用? 作为画家,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老师要求学生分析参考资料,并要求他们以小组形式发言。
学生组A代表:“人散后,一钩月天如水”采用水墨宣纸,平面绘画和着色,具有西方光影的感觉。 画中的那句“百人散去后,一钩月如水”取自宋代诗人谢无一的《千秋》:“苦楝花飘飘,香味清......修竹,稀疏的窗帘。歌尘吹扇,风吹过舞。 众人散去后,一缕缕皎月空如水。 ’
这幅作品描绘了与朋友重逢后宁静的日常场景。 黑色的一面表达了室内空间,线条代表了矮桌,白色的一面在走廊下被竹帘覆盖。 桌上的一个茶壶,三个带黑点的茶杯,诉说着一个团圆的故事。 竹帘用线描绘了一轮白色的月亮,对面的柱子后面是一轮黑色的月亮,表达了分离的荒凉。 桌面和背景中的大片空白天空反映了一种平静的心境。 后来的彩墨版虽然比较丰富,但是没有了黑白灰版的简约和隽永,更符合冯子恺此时的纯净心境。 卷帘和桌面的木质感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整体反映了小柳屋小朋友聚在一起后的心情。 新月在天空中升起,朋友散去,静谧的心情像古琴的声音一样在画作之间流淌。 ”
冯子恺众人散去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插画水墨 在纸上。
学生组B代表:“《珊瑚柱》运用了书法点与线条、表面的结合,手法放纵,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珊瑚笔架的干湿笔具有明暗对比关系,使珊瑚笔架看起来更加细致。 曲线使珊瑚笔筒看起来充满生机,向上的右支架指向“一根树枝”。 书画中的线条是一体的。 “一”字的虚线语言与珊瑚笔筒线条中使用的笔有些相似,珊瑚笔筒中也有一些淡淡的圆点,增加了珊瑚的质感。 这样的用心,让文字和绘画都带着对生活的向往和喜悦,并融为一体,传达了米芙当时喜出望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宋米福珊瑚贴纸书法故宫博物院。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说法。 后来,老师继续解释道:“在冯子恺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了画面所传达的冰冷感。 后期,冯子恺画了一幅有色彩的画,但是没有简洁明快的黑白灰版,点、线、面的表现力十分丰富。 而米芙的书画给人的感觉是,文字中的线条和点,也能在画中找到影子。 书画如生命力,体现出作者对珊瑚笔筒的热爱。 ”
设计意图
根据这些信息,在直观感受和加深理解后,要求学生总结两件作品如何利用点、线、面来传达情感,培养阅读图像和理解文化的能力。
跨学科的
点、线和曲面的组合
1.语言要素、手段和规则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欣赏的三个层次:语言要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 语言要素是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语言手段包括光影、空间、透视、材料、质地、构图及其构图的审美意象,语言的规则包括变化和统一。
1.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平衡、比例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等,以及它们构成的审美关系。 本课探讨了点、线、平面及其在元素中的构成的语言装置,重点关注难点 - 空间。
吴冠中《船与帆》中的台词。
2.不同形式的点、线和表面传达不同的气氛
在欣赏了两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后,学生们意识到,点、线、平面在绘画中起着传递感情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想在绘画中表达情感,就必须掌握点、线、面的规则,学会运用。 绘画中的点、线、平面与生活中的点、线、平面是不同的。 绘画中的点、线和平面是被总结和简洁符号化的元素。 在康定斯基的《构图8号》中,大圆点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小圆点给人一种琐碎的感觉,方圆点给人一种保留感,圆点有一种动感。 在修拉的《大碗岛上的周日下午》中,圆点给人一种错觉,而圆点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 在王维欣的《干净》中,竖线给画面一种重量感,水平线条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自由的曲线给人一种动感。 吴冠中《船与帆》的对角线给人一种船即将起航的感觉,而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58号:黄与黑》则像是冯子恺画中的两个月亮,几何曲线的组合给人一种**的感觉。 因此,不同的点会带来不同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从中摸索出更多的优秀作品,理解更多的情感内涵。
康定斯基作曲第8号中的点。
王维欣作品《干净》中的台词。
设计意图
学会体验不同形式的点、线、面的氛围,培养学生深入看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激发欲望,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3.跨学科性——解决空间如何利用点、线、面来传达感情的问题
事实上,点、线、平面在画面中经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它们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情感。 数学中的线条和绘画中的线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数学中的线是无限延伸的连续直线,但绘画中的线是有限的。 数学中三者位置关系的抽象概念,与绘画中三者关系也有共同之处,例如,在罗二春的《布拉格小景》中,我们可以找到符合数学中人脸位置关系的组合。 这种表面的组合使画面具有秩序感,并增加了空间的变化。 老师问:“比起罗二春写的小镇和吴冠中写的小镇,你想住在**吗? 为什么? ”
罗二春《布拉格小景》中人脸的位置关系。
人脸与人脸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由作者绘制。
学生说:“我想住在一个小镇上,那里的罗尔是纯粹的绘画。 因为小镇离得很近,很密集,看起来很热闹,我喜欢经常和邻居聊天聚会。 ”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稀疏表面冷密,密面活泼。其实在绘画中,表面往往不是平坦的,也许是弯曲的,但可以概括为一个平面来理解,例如,在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经常有交叉的表面,反映出一种滑动的运动,传达着画家的情感。
达利的《融化的手表》中面孔之间的位置关系。
达利作品《记忆的永恒》中表面与表面的位置关系。
4.语言元素构成的其他语言手段
除了空间关系之外,物体的纹理、材质、明暗也可以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表达。
5.教师示范
接下来,老师的内容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在困难环境中写生的场景。 这幅画用点、线、平面来表达画家写生环境的严酷,歌颂了画家的斗志。 **显示草图生成的过程。
艺术家素描木炭 2023 由作者绘制。
艺术家木炭 2023 由作者绘制。
6.艺术实践
根据中文课文《古都之秋》中描述的五个场景,老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描绘清晨冥想、落下花蕊、秋蝉歌唱、八卦秋凉、秋果影等场景,并要求大家一起用点来表达符合场景情感的画面, 线和平面。
优秀学生作品(小组合作) 《古都之秋》5个场景。
跨学科方法是帮助学生了解课程要点和难点的有效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如何在绘画中运用点、线、面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让学生体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本文节选自《2024年中国中小学美术》创刊号。
虚线传递:艺术、数学、汉语的跨学科特色教学设计”。
《中小学美术》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