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消灭地主? 它的生存方式揭示了原因。
过去地主的形象并不光彩,他们被认为是“尖酸刻薄”、“卑鄙”和“剥削”的象征。 比如史料记载,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只好向当地房东求助,但房东什么也没给他,反而羞辱了他。
同样,在井冈山年间,黄诺潭的农民如果想向大地主周德裕借粮,就得免费为他干十天,才能借到一两石粮。 尽管生活艰辛,但为了填饱肚子,黄诺潭还是不得不忍气吞声,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这些都是地主阶级的表现,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地主的历史根源和生存之道,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地主阶级在我国必须被消灭。
1.奴隶制的起源和本质: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压迫和剥削的最早表现形式——奴隶制。 在这个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凭借其对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的占有,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奴隶阶级,从而与奴隶阶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可以说,奴隶制的本质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和剥削,也是压迫和剥削的终极表现。 在古代,奴隶被视为活生生的财产,例如中国古代的“牛人”和古罗马的“说话工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文明成就了人类的悠久历史。 然而,这其中的阴暗面不容忽视。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文明和强大的罗马帝国都是建立在奴隶制之上的。
非洲奴隶的悲惨困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痛苦历史,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尽管大英帝国、法国和美国分别在 1833 年、1848 年和 1865 年宣布奴隶制为非法,但这还不到 200 年。
与人类五六千年的文明相比,这无疑是一件很新的事情。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过去,奴隶被视为可以随意买卖的财产,他们往往是战利品,数量众多,因此非常便宜。 据西周记载,七“田”五奴的价值只相当于两千“兵”的收获。
五个奴隶甚至还不如一匹马和一捆丝绸值钱,如果与一匹马相比,每个奴隶只值一匹马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1672年,英国皇家非洲公司获得了将奴隶从非洲运送到西班牙殖民地的专有权,其中包括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这一事件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奴隶运往新世界的时期。 1708 年,皇家非洲公司在弗吉尼亚州以每名奴隶 20-30 英镑的价格买卖。
到 1740 年,弗吉尼亚州的奴隶人数已达到 60,000 人,是 10 年前的两倍。
尽管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压迫,奴隶的反抗从未停止过。 在这场斗争中,新兴的地主阶级抓住机会,利用奴隶起义,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自己推翻了奴隶主。
虽然在奴隶社会时期,新地主阶级作为生产方式的代表,在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他们对农民进行了严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封建地主的生存之道:占有与剥削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的生存之道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占有和对农民的剥削上。
他们通过收取地租来剥削农民,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此外,他们还使用无偿劳动、高利贷和雇佣劳动来进一步剥削农民。
在宋代,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相当普遍的。 比如在宋代的一些地方,实行地方官员制度,这些地方官员实际上是地方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他们占领了该地区所有的森林和土地,对农民的剥削主要是通过劳役租金。
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时,要为地主做劳动,还要在节日或地主的仪式上送礼。 作为封建世袭统治阶级,地主掌握着农民的命运,有权生杀取,想取什么就拿什么,农民只能任由他们摆布。
比如上林土县地方官员黄氏,强行夺取了当地百姓的土地5000亩之多,覆盖了林、果园、乡镇等4个县的10个乡。
黄某态度嚣张跋扈,眼里没人,行事鲁莽,曾经在家门口贴过这样一副对联:“出门三天走自己的路,千里不吃别人的草。 ”
黄某贪婪,不顾员工权益,用各种手段扣减剥削。 他甚至操纵棍棒,用铁棍和铁球制作假秤来欺骗他雇用的工人。
此外,他每年雇佣250名长短期工人,但这些工人收入微薄,一年只能赚100多斤粗粮,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特别令人心疼的是,长期职工需要工作到农历二十三才能回家过年,而且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12小时。
潘勇是生活在贫困农村的农民,世世代代都在黄家的茅草屋里,没有任何土地。 一年四季,他们吃不饱,衣服也吃不饱,生病的时候也得不到**。
潘勇的大女儿潘丁丽因劳累过度而病重,但临终时,黄家无情地将她赶出家门,残忍地夺走了她的性命。
明朝时期,朱元璋成功登基,但仍认为自己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战争期间,他一再强调维护封建制度,明朝统一后,他甚至鼓励部下掠夺土地。
他对刘姬的儿子说:“你是大地主,有仆人叫仆人,有同伴叫仆人。 ”
朱元璋非常重视地主阶级,他会见了拥有七公顷以上土地的大地主,对这些“富家老户”说:“谁能履行对称的目的,谁就能得到一个漂亮的官。 ”
此外,他还任命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人为“粮食酋长”,希望他们能够管理那些食物很少的人,因为他相信“人有不断的生产和毅力”。 他认为,对于世界上的富人来说,在田间地头长大,了解民政是很重要的。
在清朝,地主阶级控制着大量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尽管外国资本主义对农村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产生了影响,但土地与剥削的封建关系没有改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地主阶级内部的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
六安、晚清的李鸿章、霍丘等地都有大规模的土地占有。 丁定庆、涂郎轩、石叶琴等地主在潞安县占有大面积土地,李鸿章在安徽省芜湖市至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占有大面积土地,张景尧在霍丘县占有土地78万余亩。
霍丘县李家围子土地横跨安徽、河南4个县,20多万亩,其中霍丘县15个60,000英亩。 圩田的主人李梦庚吹嘘“马跑百里不吃别人的草,人走几百里不喝别人的水”,显示了他们对土地的极度控制和贪婪。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农民被地主阶级和地方暴君和士绅剥削。 以某县为例,虽然***已经下令免除欠款,但该县仍征收了两年的重税,甚至还附上了要求。
此外,农民还需要缴纳各种税款,如杉木税、石油税、牙齿税、典当税、田间合同税、鸡鸭鱼税、纸棚税、坟墓地税、关税、盐税、房地产税、屠宰税等。
谭有玉是当地的地主,每年的租金收入超过1000石。 如果佃农未能按时支付租金,他们将被政府追究责任。 此外,他们面临高利贷的威胁,通常的利率是金钱。
三、谷四,当绿黄不相连时,利率甚至高达100%以上。
如果一年内不能偿还,利息将继续累积; 如果他们多年未能偿还,他们还需要抵押房屋。
租客交换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形式,每一代人都必须忍受。 地主选择最肥沃的土地,根据农民的需要选择农民。
在租客换房时,地主会向每家每户索要高昂的租金,导致许多农民负担不起,不得不背井离乡。 这种形式的剥削使农民无法过上和平与满足的生活,生活在贫困中。
3.唤醒生产力: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不再阻碍社会发展,释放劳动力,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除了购买土地外,他们很少投资工业,也缺乏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动力。
地主阶级大量雇佣佃农和自耕农,限制了工业所需的劳动力,阻碍了社会生产和技术进步。 因此,地主阶级成为社会生产的障碍,是最落后、最反动的阶级,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唤醒生产力。
在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消灭地主阶级被认为是一个坚定的主张。 我们党始终领导农民阶级进行抗争和斗争,努力改变社会不公。
1927年8月7日,我们党召开了著名的“87会议”,就阶级变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有人提出“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和“减免小地主的租金”。
然而,**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关于土地问题,他认为小地主问题是问题的核心,现在的挑战不是没收小地主的土地。 如果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那么在许多没有大地主的地方,农民协会就无法正常运作,封建地主所有制也不会从根本上被废除。
同月18日,湖南改组后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再次讨论土地问题。 他針對湖南的實際情況,重申了「沒收所有地主土地」的立場。
他坚持认为,没收土地必然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中国,大地主数量稀少,小地主数量多。 如果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可供没收的土地将非常有限。
没收的土地数量有限,但贫苦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是巨大的。 如果没收了大地主的土地,那么农民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
只有没收全部土地,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
1945年5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五四指示”,拉开了土地改革的序幕。 经过三年的努力,这次改革终于实现了“耕种者有其地”的伟大目标。
以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为例,在土改开始前,该县成立了土地整理委员会和农民协会,派出300多名县、区、乡干部和小学教师,在全县范围内对土地进行彻底整理。
文案新:在永寿县土地改革过程中,我们对分散土地进行了整顿,对未登记土地进行了盘点,发现有1050,000英亩的“黑田”被地主隐藏起来。
这次测绘操作,让我们基本掌握了全县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在这次改革之前,永寿县的大片土地被少数地主垄断,他们只有481人,但拥有约1土地50000亩,人均土地30亩以上。
但是,贫农和雇农的人均土地拥有量不足2亩。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他们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许多作物的产量急剧增加。 农民对土地改革表示衷心的感谢,称其为“历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暴风雨》中的著名作家周立波,生动地展现了土地改革史上的场景。 在作品中,土地改革被看作是元茂屯翻天覆地的变革的起点。
元茂屯,这个原型位于长白山支流张广彩岭的一个山谷中,真名是“元宝屯”。 因为周丽波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参与土改的经历,所以这个不起眼的山村被誉为“中国土改第一村”。
1949年,我们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所有制,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复存在。 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工作的人都成为自给自足的劳动者。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末代皇帝溥仪。 1979年,经过群众的审查和县里的批准,绝大多数地主被撤职。
至此,我国的地主阶级已经完全消灭了。 参考文献有李英根的《资本的冲动:世界深刻矛盾的根源》、中共天东县委党史办公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在天东的历史》第一卷1926-1949、崔占峰的《中国资本论》、中共永寿县委党史研究室的《中国共产党史永寿》《安徽省六安史》,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第1卷,1923-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