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启动了三场数字素养工作坊,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期中,我们解读了大型模型和生成式AI如何影响现实生活,并展望了人机关系的未来,以及如何与智能共生。
评论 |机器社会:如何与大模型和自动化决策研讨会共存。而在本期双周刊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方围绕智慧共生这一主题的观点。
温伟宝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AI重塑世界,人类如何与智能“共生”》的译本,其中探讨了两个关键问题: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AI是否会产生意识。 针对前者,作者表示,人类必须学会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然后才能担心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 既然人工智能现在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写作等任务,人类就应该加强自己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和比较思维能力。
而当谈到人工智能是否会变得有意识时,它甚至有一天会毁灭人类。 文章提到,至少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人工智能正朝着产生意识的方向发展,甚至没有证据表明它确实存在。 引用专家Bengio的话说,人类应该避免试图创造符合自己形象的机器,继续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人类,这将更安全、更可靠。
人工智能有能力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人类如何与之“共存”?还有文章“人工智能VS人类智能,你能竞争得最好吗? 是对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的有趣回答: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可以比较吗? 那么谁更强呢? 文章的重点是,与其比较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不如更关心我们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来为自己服务。 我们人类需要弄清楚我们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能否相互竞争?事实上,人类可能永远不会真正弄清楚人工智能需要什么,或者当前的人工智能热潮是精英权力的又一次巩固。 《智能社会研究杂志》(Journal of Intelligent Society Research)近日刊登了一篇书评,为AI Now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凯特·克劳福德(Kate Crowford)的新书《人工智能权力政治与人工智能的行星成本图集》(以下简称《人工智能地图集》)展开讨论。
作者深刻指出,当前人工智能通过虚假自动化加剧了劳动力的异化,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在不该或不该适用的场景中无限应用,这些都直接指向了公共权力的私有化。 这种人工智能的政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巩固技术精英和商业资本的权力,以支配、监管和控制弱势群体。
书评 |反思人工智能的愿景、神话和未来:人工智能地图集综述:人工智能的权力政治和全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