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智慧城市的变革,我们不妨从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入手。
智慧城市的概念诞生于欧美,但在中国却得到了发扬光大。 智慧城市的概念起源于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文明发展的趋势。
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发布拉开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 随后,在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试点城市多达103个。
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智慧城市建设从盲目追求期转为实施期,智慧城市建设投入逐步回归理性。 痛中吸取教训,2016年,我国智慧城市踏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征程,开启了从1 0到2 0的跨越,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一批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
2017年,中国有500多个城市开始建设或正在建设中。 2018年,中国在建智慧城市占全球在建智慧城市的48%,智慧城市建设即将引领全球。
2020年,“新基建”号角吹响,5G、人工智能、大数据......各类新技术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智慧城市作为最大的“融合基础设施”,又将如何发展?
不得不说,2020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被接受的一年。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意外到来,给现代城市带来了一场大考。 在疫情中,许多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已成为防控的重要起点。 然而,在带来速度和便利的同时,一些设施在大流行中瘫痪了。
例如,在一些地方,没有信息系统来回应人口流动调查,因此他们仍然需要手动填写表格。 即使在一些有软件平台的地区,由于各部门和地区之间缺乏数据互通性,系统也会暂时无用。 此外,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一些地方建了很多类似的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和未完工项目; 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大数据管理局,但由于职责和权力的边界,数据孤岛仍然难以打破; 一些项目在完成时沦为空壳。
有。。。。。。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孤岛”泛滥、数据获取困难、城市管理精细化不足、各部门配合不足这一系列问题暴露了当前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停留在硬件设施的扩容上,缺乏整体管理。
除了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一些已经建成智慧城市的城市成功运用高科技智能设备辅助疫情防控,如政务平台、大数据监测疫情平台、AI体温检测平台、远程会诊平台等,以及物流方面的软硬件设备设施, 日用品供应、医疗用品供应、废物处理等,这些智能平台或设施有效完善了人流监测、防疫研发、防疫数据更新、防疫措施的宣传,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助力。
总而言之,疫情已经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面“镜子”,这些或多或少反映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的成就和不足。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引入智慧城市概念的分散建设阶段,到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的规范化发展阶段,再到2016年正式进入以人为本、以结果为导向、协同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目前正处于数据驱动阶段,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关键技术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与“智慧城市”相比,它更重视顶层设计与数据的融合,发展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城市智能设施的整体布局和共同平台建设,打破数据孤岛,加强城乡协同,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营格局。
在我国,一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成果正在逐步显现,县级城市建设正在启动。 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其中黄渤海沿岸地区和长三角城市群较为集中,但东西方差异较为明显,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存在区域差异。
此外,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逐渐向基层社区建设倾斜,城市精细化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将其落实到城市各个角落的社区、街道等细分单元中,并将“大数据+网格化”作为管理的基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