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灾难是人类心灵的意识。 ”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坏事和烦人的事情,无法扰乱情绪。
每次情绪爆发后,我们往往会后悔,但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怀疑和否定自己。
殊不知,不是我们情绪有病,而是我们的认知有偏差。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说:“情绪不是问题,非理性思维才是。 ”
而他的著作《为什么我的情绪总是被别人控制》是改变认知、控制情绪的一剂良药。
当我们的认知被重组和纠正时,情绪将不再被奴役。
失去对生活的控制,始于被情绪所奴役
日本文学大师和田英树说:
人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控制不住,只能变成情绪化的动物。 ”
烦躁、愤怒、内疚和悲伤是常见的情绪状态,但当这些情绪与“过度”这个词结合在一起时,生活就会失控,导致难以清理的烂摊子。
TED演讲嘉宾牛温曾分享过他“为情感买单”的故事。
刚开始职业生涯时,她因为引人注目的能力而担任团队负责人。
本来,她以为终于可以在工作中大显身手了,但每次在项目进度遇到困难时,她都会变得烦躁易怒,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就用这个话题来骂同事。
同事们每天都要在她的“面子”下乞讨,团队慢慢变得士气低落,最后项目越来越少,完成率越来越低。
情绪宣泄的那一刻,让她感到很开心,但因为不分场合的情绪发泄,团队的表现却是垫底的。
生气一会儿很酷,但冷静之后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冲突和困难时,如果盲目地被情绪引导,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使事情失控。
不稳定的情绪,就像暴风雨的大海一样,随时随地都能掀翻船只,摧毁一切。
我记得两年前,有这样一个消息。
一辆白色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向相反方向超速行驶,被当地交警紧急拦下。
警方调查后得知,司机周当天在**因为琐事与女友大吵大闹,越想越生气,想亲自开车去女友家理论。
因为太生气了,他没有注意到自己在高速公路上跑错了方向,直到被警察拦下,他才意识到自己有多离谱。
仔细想想,因为“夫妻吵架”这件小事,引爆了情感阀门,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因此受到了惩罚,实在是大于损失。
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它们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中更重要事情的控制。
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觉察自己的情绪,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只会导致灾难。
只有不断进化,培养思维,把握“情感开关”,才能保持平和,对他人温暖,成就自我。
3种病态思维,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很多时候,大家都明白控制情绪的重要性,但还是陷入了“我听过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上好日子”的恶性循环。
想要走出“人生难走”的沼泽,首先要找到情感清关的密码。
正如埃利斯所说,“如果你不想让任何事情激怒你失去常态,你必须首先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你反应过度。 ”
他还在《为什么我的情绪总是被别人控制》一书中提到,不良情绪的根源通常来自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1.“灾难化”思维使生活不战而败。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实力悬殊,而是灾难性的思维。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客厅里等待面试时,没有想过如何完善我们的简历,总是想着:
如果面试官真的很强硬,我就要疯了! ”
如果我无法回答问题怎么办? ”
如果他们不喜欢我,我就完蛋了吗? ”
面对挑战和困境,许多人还没有上战场,他们被自己的胡思乱想吓坏了,求饶。
把未知想象成洪水野兽,把不是问题的事情放大成灾难,最后亲手把自己逼入思维的死胡同,精神崩溃。
2.“应该”思维是限制行动的罪魁祸首。
生活中的许多偏见都源于对“应该如何”的思考方式。
而这种或好或坏的思维,让我们忽视了人类的独特性和世界的多样性。
比如家务要由老婆来做,男人一定不能软弱,孩子一定不能调皮,这样才能......好孩子
但其实夫妻生活的状态是两个人都能商定的,男人遇到挫折有舔舐伤口的权利,活泼调皮是孩子的好天性。
不管你是谁,如果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固化在“该不该”的框架内,就容易形成不必要的情绪压力和挫败感。
3.颓废的生活源于“合理化”**
心理学家将这种错误的“合理化”称为认知失调。
它指的是遇到任何问题,而不是试图决定,颓废地认为“生活就是这样”和“努力工作无法改变”。
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为了让人感觉更好,他们往往会避难,给错误的行为贴上合理的标签。
事实证明,不管是把问题变成恐怖分子,把本该变成问题的问题,还是掩盖它、回避它,都是人生变得不幸的开始。
如果不能突破认知之道,踢出情感障碍,未来的人生道路注定是危险的。
突破认知,把握人生情感开关
企业家张一鸣一直以情绪稳定著称。
在创业阶段,他多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尽管委屈和愤怒,他仍然没有放下消极情绪,而是在第一时间专注于解决问题。
他很快召集了公司中高层召开会议,讨论对策,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情绪化。
与其被情绪逼迫,走入内力死胡同,不如通过“反思、审视、自我质疑、更好替代”4个步骤,重新获得情绪开关的遥控器。
首先,反思当下的情绪是否不合适。
例如,如果你与同事在工作上有分歧,问问自己,“因为意见分歧而变得烦躁和与同事关系紧张真的可以吗? ”
只有冷静地面对情绪,我们才能真正超脱自己,意识到自己思维模式中的漏洞。
其次,审视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想想“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只是因为你愤慨才被驳斥? ”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失控,经常受到自身主观规律的影响时,我们就有机会重新获得主动权并加以补救。
第三,问问自己,你是否陷入了错误思维的死胡同。
同事真的在找麻烦吗? 有没有可能你只是想让这个项目更令人兴奋? ”
只有积极转换视角,多维度思考,才能放眼全局,迅速打破局面。
第四,想想什么样的选择是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与同事沟通,尝试推导出计划,测试所有可能性,也许冲突会消失。
即使最后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经过反思、自我质疑、推敲,你至少可以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你的情绪也不会再受到随机性的影响。
诚然,纠正性思维不可能一蹴而就。
埃利斯还说:“要改变主意,你需要付出代价,有意识,练习,练习,再练习。 ”
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和重复的,但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改变它。
当感知改变后,你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和牢不可破,那些过度的负面情绪也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