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研发的关键人物赵忠尧,曾假扮乞丐护火,被誉为"无冕之王"。
20世纪初,我国科技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然而,中国学者仍在研究四书五经,清朝科举制度的废除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虽然中国建国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但要迅速缩小与世界科技的差距并不容易。 好在当时有识之士已经迎头赶上,许多留学生从海外带回了先进的知识,积极参与到中国的建设中来。
即使在相对冷门的核物理领域,也有人在困难中探索它。
中国核物理事业的鼻祖、科学家赵忠尧,他的足迹深深地烙印在国防的道路上。 早年,作为美国留学生,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核物理,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堂核物理课上任教。
他的贡献因其发现而得到广泛认可"正电子和负电子对的湮灭现象"并被视为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 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一个错误使他失去了荣誉。
抗日战争期间,他以锲而不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北京跋涉到长沙,保护了珍贵的50毫克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保住了火种。
赵忠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勇敢,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国防而努力奋斗。 他负责中国的核物理和原子弹的制造"无冕之王"他的贡献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赵忠尧,浙江诸暨人,出生于1902年,家家世代行医,但父亲赵继和深知“学医救不了中国”的道理,主张孩子学科学建设祖国。
赵忠尧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8岁考入名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修数学、化学。 学校扩建为“国立东南大学”后,他于1924年毕业,本应投身社会,但父亲的去世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
为了谋生,他选择留在学校当物理助教,边工作边学习,第二年拿到物理学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叶奇尊受到世界各国大学的高度尊重。 他邀请赵忠尧去北京参加他创办的清华大学物理系。
叶启孙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赵忠尧还担任过物理系的老师,负责实验室的准备和实验课的教学。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赵忠尧意识到中外物理学的巨大差距。
西方在微观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没有研究,既缺乏人才,又缺乏设备。 这让赵忠尧感到非常着急。
于是,他决定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尽管没有国家资助,但他能够通过借钱和亲戚的帮助筹集到足够的钱,并于 1927 年夏天开始了他的留学之旅。
作为加州理工学院校长,他鼓励亚洲学生赴美深造,尤其希望能将所学带回中国,促进国内教育的发展。
1929年,赵忠尧即将毕业时,米利根为他安排了一个简单的项目,考虑到他的经济状况,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安排。 然而,赵忠尧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掌握尖端技术,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恳求米利根先生改变话题,他的诚意和热情深深打动了这位国际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最终米利根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粒子物理学的早期领域,人类已经揭示了质子、电子和中子等微小粒子的存在,但对它们如何结合运动一无所知。
当时的西方科学家推测,质子和电子可以形成原子核,并且可以向外发射光线,这些光线在穿过物质时会遵循称为“康普顿散射公式”的定律。
然而,截至 1929 年,“康普顿散射公式”仍然是一个假设,没有实验证据证明其准确性。 因此,米利根将观察射线假设的实验数据作为赵忠尧的课题,以验证“康普顿散射公式”的正确性。
这个实验很重要,是物理学的前沿领域,赵忠尧对此非常满意。 不过,赵忠尧却非常专注于实验,他沉浸在实验室里,日夜不停地进行实验,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
经过一年的努力,赵忠尧终于在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发表了一篇题为《硬射线散射》的论文。 本文用详细的数据证明了康普顿散射公式的适用范围,揭示了光线穿过重物质后的异常吸收,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两年后,赵的学生安德森跟随他的研究方向,发现了正电子和负电子的湮灭现象,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从发现的顺序来看,这个奖项无疑属于赵忠尧。
然而,赵忠尧并没有被这些荣誉所束缚,因为就在他专心研究物理的时候,1931年发生了“918事件”,日本占领了中国东部的三省。
当时,他在海外,看到了祖国的困难,只想回国教书,报国。
赵忠尧留学欧洲,曾就读于德国哈罗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期间曾与世界顶级实验物理学家、“核物理之父”欧内斯特在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 卢瑟福与他人合作。
赵忠尧在实验室里表现出色,卢瑟福称赞了这位中国学生。 这50毫克的镭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就算你有钱,也未必买不到。
抗战期间,赵忠尧为了保护这些稀缺资源,几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30年代初,赵忠尧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核物理课程。 他被誉为“中国核物理的奠基元老”,因为钱三强、邓嘉贤、朱光亚等新中国早期核物理先驱在他的课堂上得到了启蒙。
赵忠尧和其他学者的努力推动了30年代中国学术的进步,但这一积极的趋势在1937年被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无情地打断了。
“七七”事件后,北方的学校大批南下,途经南京、武汉、湖南等地,清华大学则停在长沙。 然而,当学校整体南下时,在南方讲课的赵忠耀却坐火车北上,他想去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取回卢瑟福五年前给他的50毫克镭。
这在当时是中国非常稀缺的实验材料,对核物理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赵忠尧在战中回到北平,却发现北平已被日军占领,清华园也被毁。 面对这样的困境,赵忠耀决定去找梁思成教授求助,他想得到50毫克的镭,这是核物理系的宝物,一旦丢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拿到。
梁思诚虽然担心赵忠尧的安危,但最终还是被赵忠尧的决心所感动,主动开车送他去了清华园,好在他们找到了装有50毫克镭的玻璃瓶,并没有被毁坏。
为了把这颗珍贵的镭安全运出去,赵忠尧找来一个泡菜罐子,把玻璃瓶塞进去,在梁思成的保护下离开了这座城市,跟着难民们南下。
不过,如果赵忠尧当时能买到票,本来可以更快到达长江一带的,但日军占领平津后迅速南下,华北基本沦陷。
因此,赵忠尧只能带着难民逃亡,希望能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时光荏苒,一眨眼,就到了1937年10月。 赵忠尧教授终于站在了湖南长沙的“清华大学临时校园”前。 然而,当门卫看到一个头发遮住脸、衣衫褴褛的男人即将进入学校时,他误以为是乞丐,立即拦住了他。
赵忠尧战战兢兢地解释说,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的任务是保护50毫克的镭。 门卫听到他直呼校长梅一琪的名字,非常惊讶。
他立即向梅一琪报告了此事。 梅一琪出来一看,这不是乞丐,而是已经“失踪”了三个月的赵忠尧教授。 他的头发凌乱,衣服破烂不堪,但他的眼睛仍然明亮。
他指着手中的腌菜罐子对梅一琪说:“50毫克镭安然无恙,这次没有白吃。 就这样,中国核物理的“火花”被赵忠尧用命保护起来。
在清华大学学习后,赵忠尧教授带着先进的核物理知识西行,最终定居云南昆明,继续他的教学生涯。 他手中的50毫克镭一直为他的科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抗日战争期间,赵忠尧在西南联大工作,被全国人大任命为特使赴美视察核研究工作。 他是第一位亲眼观察核实验的中国专家。
1946年,他在美国核爆炸试验“比基尼岛”期间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为了国强,赵忠尧不仅没有回国,反而继续在美国学习核物理。 同时,他也关注核**的制造技术,虽然当时中国没有实力支持研究,但他坚信中国一定有核**。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赵某积极学习和组织实验设备,甚至从自己的生活费、贷款费和筹款中购买了加速器部件。 他的努力得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约翰的认可和帮助,约翰获得了早期加速器的许多重要元素。
1950年,中国留学生赵忠尧、钱学森乘坐“威尔逊**”号回国,但在美国被封锁。 钱学森直接被带上船软禁,赵忠尧等人虽然顺利抵达日本,但被中情局的**劝阻,没有让他们继续前进。
但他们坚持要回国,这让美国人非常生气,他们把他们都关进了美国用来关押日本战犯的“巢鸭监狱”。
然而,在中国、苏联和美国学术界的压力下,美国最终被迫释放了他们,但扣留了他们所有的书籍和纸质材料。 好在赵忠尧有备而来,他分批将“加速器”零件托运到中国,让这些重要物品没有被美国人阻拦。
历经千辛万苦,1950年底,赵忠尧等科学家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们的回归立即受到***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没过多久,科学家们就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工作中。 而赵忠尧更是马不停蹄,立刻投身于新成立的“核物理研究所”。
他和学生们共同组装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并在随后的七年中不断优化,将其能量从70万电子伏特提高到250万电子伏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该加速器在新中国的核物理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核科学的研发进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赵忠尧积极推动物理人才的培养,一直被视为核物理领域的权威和典范。 70年代末退休后,虽然国家经济建设开始走上正轨,但他仍然竭尽全力,承担起了研制中国“正电子对撞机”的重任。
在他的领导下,我国核物理在8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90年代开始与世界先进水平进行深入交流。 杨振宁曾高度评价赵忠尧,称他不仅学术成绩突出,而且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力突出。
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学人才,为国家立下了千年之力,他的事迹值得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又一代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