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到一本关于“银发经济”的书,大概是说全球老龄化,既是问题也是机遇,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市场中难免会有商机。 所以,我想到文旅产业,为什么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在谈论文旅产业,而不是旅游经济?
在各位专业人士对文化旅游的讨论中,大家经常谈到文旅产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似乎总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文旅项目本身的发展?
2023年的淄博、2024年的哈尔滨,将文旅经济理念推向了风口浪尖,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或许烧烤、冰雪设施......等待并不是最关键的,真正的核心部分在于“数字”,以哈尔滨为例,无论宣传内容如何,都远不如“3天收入近60亿”这样的数字表现那么震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很多文旅项目中,还是存在......谈“文化传承多少年”、“古名人刻了多少诗”、“修复了多少历史景观”、“完成了多少配套设施”。相比,“3天收入近60亿”这句话成了一座“天上之城”。
文旅项目是微观经济,经济的存在要靠经济数据来体现,否则,我们为什么要用“经济”这个词。 文旅项目的出现,或许是靠“热心投资”完成的,但要想文旅项目长期存在,彻底自我造血,就必须从经济角度来计算:什么时候能有收益,什么时候能实现最佳成本,什么时候能有投资回报, 以及何时可以利用利润来扩大发展或促进......这一切都不是旅游项目的文化内容或专业表现,而是财务数据可以完成。
在参加一些文旅项目研讨会时,我观察到有些项目会在介绍中加入“预期收益”——我关注文旅产业发展这么久,对这方面真的很感兴趣——然而,在这些项目报告中,预期收益往往只有一句话“预期收益: 多少亿“,不能说这种形式”很敷衍“,但确实”很敷衍”。
经济发展靠数字,经济增长需要慎重计算,市场上新兴的文旅项目又如何呢? 当前环境下,依靠冷静并不能解决文旅项目经济指标增长的问题。 人们经常用“煮青蛙”这个词来形容那些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的人,但现在,旅行者不仅有了“青蛙”般的环境,而且似乎在增加砍柴......到锅下的火焰。
文化旅游项目不应......比投资,不比规模,不比文化符号数量多相比之下,是文化旅游的收入。 只有赚钱的行业才能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摆脱对文旅产业的孤立片面思考,从经济角度思考整体发展,文旅才会真正崛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资本进入文旅产业。
因此,请考虑您正在运行的项目的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