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功回忆了东北军工艰苦开拓历程

小夏 历史 更新 2024-02-08

在军工和重工业方面。

东北军工艰苦创业。

在“自力更生、艰苦开拓、白手起家”的方针指导下,在接收日本部分机械设备物资,修缮日军部分破旧营房、仓库、厂房的基础上,在老解放区军队干部和全体高级职工的努力下,建立了东北军工。

首先,珲春地区是我军东北军工的精华,是在沈阳等地运输一些机器建立起来的。

日本投降后,我党从延安、山西北部等地派出一批军队干部随军向东北推进,先后进入沈阳、鞍山、长春等城市,接管了部分工作和机械设备。 当时,沈阳由苏军驻守,新工厂的精密机械设备大部分都是由苏军运输的。 我们收到了他们留下或尚未移动的一些物资。 即便如此,这些物资对我们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然而,1945年11月,苏军受《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款的束缚和国民党的压力,突然决定将沈阳等城市交给国民党**,并要求我们迅速撤离沈阳。 当时,中共东北局和“东北民主同盟总部”都在沈阳,接到苏方通知后,不得不准备立即撤离。

中共东北局责令军工部在三天内搬出被接管的物资。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们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所以在紧张忙碌的形势下,只有少量的机器、设备、锂金属材料、无烟火药、钢管等军用原材料从沈阳、辽阳、抚顺、澳门、鞍山等地运来。 这些物资在运输途中丢失。 12月中旬,经过几次挫折,克服了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这些物资被运到通化,在积极建厂的同时,我们继续收集机器和材料,并组织部分力量进行生产。

1946年3月,杜玉明从沈阳沿中昌公路东、南、北发动“扇形攻势”,对通化构成严重威胁。 这时,东北局立即决定将军工厂东迁至延吉地区。 由于国民党军队在5月份占领了四平、长春、吉林等地,我们的搬迁工作不得不绕道临江、抚松,穿过长白山的深山和古林,直到7月才到达延吉和图们。 就在工厂即将建成投产时,国民党军队进入并占领了吉林城以东的拉法辛站,对吉东构成了威胁。 我们决定把工厂搬到珲春。

珲春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图们江畔,地处中苏、中朝交界三角地带,是延边偏远山区的一个小县。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大约300辆装有各种物资的货车通过朝鲜运往珲春。 在日军医院仓库的废墟上,我们建造了炮弹厂、子弹厂和钢铁厂。

二是鸡西地区的军事工业主要是从哈尔滨搬运一些机械设备建立起来的。 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后,继续向北推进,到达距哈尔滨120多公里的陶莱招附近,哈尔滨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一方面,东北局、东北管委积极组织军工生产,支援一线作战,同时指示乐少华、钱志道等人带领一批干部职工,将100多车物资和100多台机器从哈尔滨运到鸡西, 并利用鸡西的煤炭、电力、便利的交通和地理位置靠近苏联的优势,建立另一个军事工业基地。他们利用日本铁路工人遗留下来的宿舍,建造了手榴弹厂和炮弹厂等工厂。

第三,北满甲甲木斯地区兴山的军工工业是由珲春钱的部分工厂设备建立起来的。 由于珲春军工厂数量过多,交通不便,煤电不足,东北局决定将部分军工厂迁至佳木斯星山地区。 兴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有来自鹤岗的煤炭可以使用。 搬迁工作由王凤元同志负责。 三家工厂相继搬迁,加上河江的兵工厂,经过调整后,利用日本傀儡遗留下来的旧建筑,建造了手榴弹厂、翻砂厂、子弹厂、小型炼钢厂。

第四,哈尔滨的军工完全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 这座位于北方的名城,在日本傀儡时代,只有一些木材加工厂、粮食加工厂、烟草加工厂和修理厂,日本投降时遭到严重破坏,根本没有军工。 从延安到东北,乐少华、钱志道、崔振东率领一批军队干部和工人,利用日军留下的火药和炸药,率先制造了反坦克燃烧弹,可谓是哈尔滨军工的萌芽! 之后,他们克服困难,挖掘铁路厂一些设备的潜力,在全市组织了数百家小型民营铁厂,如铸铁锅、犁桦等,以加工订货的形式进行军工生产,生产雷管、军刀、炮弹、宣传炮弹、爆破罐等, 然后建立了一个弹药装配厂和一个综合实验工厂。

第五,西满洲地区的军事工业是新四军第三师进入东北后,利用从阜新、八缅城、齐齐哈尔等地收来的一些机器,先后建立了子弹厂、小型手榴弹厂、六点炮弹厂、修理厂。 第三师成立军工部,掌握军工,后改为嫩江军区、西满军区军工部,田如甫任主任。 先后在通辽、白城子、嫩江县等地生产,最后落户齐齐哈尔。

第六,南满的军事工业是在日本投降后,我们党的干部在通化、安东新开岭地区收集部分机器装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通化、新开岭、环仁、临江大力子、安东等地建有炮弹厂、手榴弹厂、掷弹兵炮弹厂等军工厂,具有一定的规模。

第七,大连是我军在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生产基地。 那里有一家大连建信公司,是华东局干部在那里创办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1945年国民党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关于“大连港国际化”等条款的规定,苏军管理大连,行政权属于“中国”,即 国民党。根据这一规定,国民党军队和我军都不允许进入。

但是,在苏军的默许下,我党还是派东北抗日同盟干部韩光等一批人,成立了中共大连州委。 当时,公安总局局长和副市长都是我们党的干部。 他们通常不会干涉我们的所有活动,只要他们不给苏联方面造成外交困难。 这种情况对我们在大连地区开展工作十分有利。 1946年8月,中共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示各地利用大连的现代工业条件,建设军需基地。 按照这一指示,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首先派干部到大连考察和了解组织军产的可能性。 1947年春,华东财经委主任朱毅带着一批干部来到大连,开始组织军工生产。 这时,延安的江也带着一批干部来到了大连。

在大连地方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朱、江在与苏军谈判后,从所辖工厂接管了四家较大的工厂,并与大连州委控制的几家工厂一起组成了大连建新公司。 朱毅为总经理,江为副总经理。

9月,东北局派张震等10余名干部赴大连作统筹,张震被任命为公司副总经理。 江后来担任军工部副部长,直到1947年底,新公司初步建成,满足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建鑫公司拥有的工厂主要有化工厂(生产硫磺、硝酸等)、钢铁厂(精炼子弹钢和工具钢)、机械厂(各厂制造机械设备等)、金属厂(子弹钢的精炼加工)、炮弹厂(分为一厂、二厂)。 这些工厂拥有非常好的设备和一批技术力量。 建鑫公司是一家品类广泛的综合性军火企业,主要生产后膛炮弹。 为了保密,为了不给苏方带来外交麻烦,它以商业企业的形式出现,称为建新公司。 当时,它最初是由华东局用人手和钱经营的。 华东局位于山东宜都一带,与大连仅隔渤海海峡,海上交通虽然被国民党军队封锁,但来往还是比较方便的。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到1945年秋我军进入东北,1947年秋东北军工部正式成立时,东北军工经历了选址、搬家、 并建造工厂。1948年,在第一次军事生产工人代表大会上,我把这个阶段描述为“工厂搬迁,机器与游击队作战的艰难阶段”。 但是,我们终于渡过了难关,走得更踏实、更稳了。 这为今后军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军工部的工作就是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

东北军工部成立。

1947年上半年,中共东北局开始考虑正式成立军工部。 军工部的成立有两个战略规划:一是从当时战局发展的需要出发,要成立军工部,统一东北各地区军工领导,加强军工生产领导,促进东北和全五解放战争的胜利; 其次,考虑到东北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军工的发展必然会在技术人才方面走在先。 成为未来整个行业发展的基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关于在东北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指示,我十万大军陆续进入东北,与国民党展开了东北的激烈斗争。 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向东北调动了7支军队,共计25万余人,加上15万地方伪满军和土匪队伍,共计40多万人,远远超过我军。 国民党军队趁着我军尚未站稳脚跟,来不及补充休养,主力尚未集中,新编制部队缺乏战斗力,不巩固,对我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先后从我军手中夺取山海关、锦州、辽阳、抚顺、四平、本溪、长春、吉林等城市,从苏军手中夺取沈阳等城市。

特别是我军在四平保卫战中战败,活兵大量损失后,国民党军队向北进攻,我军被迫撤退到松花江以北。

3.第四纵队坚持斗争。 当时形势严重,我们很难实现垄断东北的想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军工不可能有一个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也不可能集中统一领导,只能采取与这种动荡形势相适应的“多巢主义”,在高度分散、东西移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生产子弹和手榴弹, 以满足部队的需要。再说了,当时的战争规模没有后来那么大,我军兵力不大,缴获的弹药还能解决一些问题,依靠自力更生发展军产解决部队需要的矛盾不是很突出。

但是,由于我军在东北的一系列指示和1946年7月中共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又称“七七号决议”),东北局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我军歼灭敌军4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南攻北守,先南北”的战略计划。 我军已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5月,东北局召开会议,作出关于《东北现状和任务》的决议(又称“五五”决议),向东北全党提出了新的任务:“积极组织力量,全力准备大入侵,大批歼灭敌人, 收复大量失地,巩固和扩大解放区。 随后,从5月13日至7月1日,发动“夏季攻势”,收复42个城镇,歼灭敌军8.3万余人,解放区扩大16万平方公里,完全连接了南满、北满、东满、西满、吉查雷利奥等解放区。 这一新形势的出现,对东北地区的军事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军实力的发展看,1945年底,我军只有10万兵力进入东北,但经过“三访江四护”战役,我军已发展到5个纵队、8个独立师、2个保卫旅,加上总司令部直属单位和东北军区地方单位, 总兵力超过 460,000 人,到 1947 年夏季攻势时和秋季攻势之前,它已发展到 730,000 多人。同时,中共曾要求东北局在两年内发展120万军队,其中20万人留守家园,100万人进关打仗。 按照中共的这一要求,东北局和“东宗司令部”(简称“东北民联军司令部”)制定了扩军计划:1948年新建独立团126个,总兵力30万人,但实际上,到年底,已经组建了164个独立团,37万多人。

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1947年11月改名为“东北民联军”)和东北军区已编成12个纵队、14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路纵队。 一个总兵力为一千五百人的坦克团。 要打造如此庞大的军队,已经不可能单靠战场占领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 当时,***同志指出,正规军建设缺一方面,有三项任务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参谋工作; 二是训练1000人; 三是军工建设。 他提出,把军事工业建设作为正规军建设的三要素之一。 由此可见,东北局和“东总局”的领导把军工建设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在我军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加强军工建设,建立统一的军工组织势在必行。 从战争的规模来看,在我军进入东北初期,战争的规模相对较小。 但是,自从“三出江南守三”战役以来,随着我军的发展壮大和战争的不断胜利,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防御阵地战和纵深战成为主要形式。 这样一来,火力的使用就没有比过去多多少倍了,弹药的消耗也在增加,对攻击防御工事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个时候,只需要根据我军的需要,加强军产。 只有生产出更多适合我军情况的一流弹药,才能满足我军作战的需要。

东北军产要肩负起支持民族解放战争的重任,这也是军工部成立的重要原因。 1947年11月13日,**同志给东北局发了一封电报:“要全力加强军事工业建设,以支持全国作战为目标。 也就是说,东北的军产不仅能满足我军东北的需要,而且能担负起支持民族解放战争的任务。 事实上,这也是事实。 这样一来,东北军产的任务就更加繁重了。 要完成这项任务,就不可能不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

从东北根据地的环境看,由于我军在东北的连续胜利,东北各根据地已经完全联动,这为东北军队建设准备了稳定的后方,为军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改变了战争初期的“多巢主义”,走向集中统一领导。 因此,在上述形势下,东北局考虑成立军工部,是非常及时、正确、非常必要的。

在军工部成立之前,东北军区名义上设军工部,由军区第二参谋长吴秀全同志兼任部长。 军区的军工生产由他亲自指导。 当时,由于局势不稳定,军工厂动静很大,同时动静。 一边建厂,一边生产。 可以说一切都不在正轨上,游击风格很强。 吴秀全只有两个秘书来协助他完成这项工作。 他带着秘书到各个军工基地了解情况,实行面对面领导,当场解决问题。 当然,这种状况并不能满足当时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 1947年5月17日,他在《关于军工部若干情况的报告》中提出,上级派一名懂技术的干部主持军工部的工作,由他协助。 没想到,这个差事就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和吴秀全同志是老战友,在江西红军学校的时候就认识了。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非常公平,非常单纯,非常忠诚,努力工作,我们一直合作得很好,关系也很融洽。

不久,东北局副书记***同志首先代表东北局与我交谈,请我担任军工部部长。 他说,没有军工的支持,我们要打一场大仗,就不可能解放东北和全国。 他问我在组织军工部方面有什么困难,我能不能组织起来? 当时我们的军工生产非常分散,条件也很差,从事军工行业非常困难。 但是,在打通和攻坚薄弱环节的工作中,我始终十分积极,不怕困难。 当年,井冈山改造王佐和袁文才的部队不是更难吗? 你不是还在面对困难,上山吗? 此外,我还学习了机械制造。 这一点,**同志很清楚,这是在当时没有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我学的专业也算是专家了! 可能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被任命为军事工业部长。 我愉快地接受了党的这份大托,走出了军校的大门,踏上了军工战线。

**同志还和我商量了军产政策等问题,他还告诉我,上任后,一定会想办法把当时苏军在满洲里要运的被俘的日本关东军拉拢过来。

随后,**同志又和我说话了。 他刚从苏联接受治疗回到哈尔滨。 他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军队的扩容、部队的组织和政治工作上,同时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后勤和军事生产工作上。 他对我说:“长宫同志,你要我们在两年内建成百万大军,准备百万大军的进军。 东北局决定,要抓好军工建设,搞**弹药。 我们请秀全同志做你的政委,后勤部的车子和司机都由你调来,他们多打理家里的事情,你就跑到外面跳来跳去,你怎么看? “我说富春同志已经和我谈过了,我服从了党的决定。

在那之后,他和我谈了大半夜,讨论如何提高军工工业的产量。 他鼓励我,说我一定会做好这份工作。 我说:“搞军产,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 但是,我们目前缺乏技术人才。 我想,在尚未被遣返的日本侨民中,有一些技术人才和军工,我们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给予他们各方面的优待,调动他们为我们使用的热情,让他们帮忙寻找,教我们再去这是缺乏技术人员。 既要注意人才的引进,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只有有了技术实力,军队生产才能大发展。 你回去制定一个计划并开始! ”

他还让我继续挖掘日本人埋在东北地下的秘密**仓库,以寻找弹药**。

1947年9月,在东北局和***同志的领导下,东北军工大会在哈尔滨召开。 它持续了20多天,于10月7日结束,因此也被称为“十月会议”。 这是我军抵达东北以来的第一次全区性军工会议,也是军工部成立时召开的一次转折点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东明军工基地负责人和军工部领导,包括季友、何长功(部长)、吴秀全(政委)、韩振吉(副部长兼会春办主任)、王凤元(副部长)、高昌久、乐少华(鸡西)、钱志道(西东安直属第一厂)、 王力、崔振东、刘正东、王虎国、徐良图(吴秀全的秘书)、刘元义、肖胜元、沈毅(牡丹江)、吴云庆、王庆才、周建南(东安直属二厂)、田如甫(齐齐哈尔)等。会议由吴秀全同志主持,讨论军事建设问题。 经过20多天的激烈讨论,在思想上明确了东北必须建设成为全国军事工业基地,必须积极支持民族解放战争。 从组织上决定,东北地区所有军工生产企业统一统一领导,各军区、纵队、师将军备维修工作交军工部验收,统一体制、生产计划、产品分配。 南满、吉林、西满等军区直属军工部管辖。 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军工部,何长功任部长,吴秀全兼任政委,韩振基、王凤元任副部长。

军工部设在哈尔滨,干部来自世界各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部办公室、材料室、技术工程室、供应处、党委办公室、顾问室相继成立。 后来,成立了政治部和工会,高昌昌任政治部主任,马 温任政治部副主任。

军工部隶属于东北军区,但实际上却由东北局直接管理。 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做,我们会直接去找军区和东北局的领导。 当时,我与***同志和***同志接触最多。 **这是我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一个同学,我非常熟悉。 我在东北逗留期间,他负责后勤保障,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东北局的决定是由他转达给我们的。 罗镕基同志也和我关系很密切,我经常请他指点我工作。 他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刘亚楼同志是军区参谋长,我们之间有很多交往。

在我成为军工部长后不久,我还担任了军械部长。 军工部负责工厂负责弹药生产,军械部负责第一批弹药及其分配,都是战场保障工作价格,所以当时我的负担比较重。

相似文章

    东北军处决间谍领导战争

    年月日凌晨,在东北兴安盟的一次例行演习中,连长宁文龙接到哨兵的紧急报告。树林里出现了四个可疑的人,引起了士兵们的注意。宁文龙果断率队进攻,拦截了这群人,并试图与他们沟通。然而,对方听不懂汉语,也不懂蒙古语,仿佛故意装聋作哑,这让宁文龙起了疑心,猜测这可能是日本间谍的所作所为。他下令将这些人带回团部进...

    2024年,东北军秘密处决日军间谍,给了日军发动“918”的借口。

    年 月 日,在兴安盟垦军的强化训练中,一场危险的日本军事阴谋即将爆发。连长宁文龙奋力拦截四名可疑人员,引爆了一场国际间谍风暴。在决定性的时刻,该团副团长董平宇与日本间谍中村慎太郎对峙。面对疑似间谍的强硬态度,团长关某果断铲除间谍,却此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 风暴。审讯揭秘 关宇恒做出了艰难的决定,逼迫...

    东北军衰落的真相揭晓 张学良被捕后,张家的东北军为何会灭亡?

    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南京回归之路,实际上成了东北军内部矛盾的导火索。东北军中,少庄派与老兵派的矛盾日益激化,双方在张学良归来问题上展开激烈角逐。在渭南会议上,少庄派坚决主张确保张学良安全归来,而老派则认为应先与南京和谈,以保持实力。这种内在矛盾最终变成了不可阻挡的火焰 导致了东北军的崩溃。张学良的地位对...

    中华民国东北军将军张殿久

    期间,日军发动了 事件 因为年轻的元帅张学良命令东北军不要抵抗,所以东北被日军不流血占领,张学良也被称为 不抗军将军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当时他以为日本人只是小规模的军事摩擦,所以他下令不抵抗,但他没想到日本人要占领整个东北,是他自己的判断导致了东北的损失。事件 爆发后,东北军主力撤退到关奈,部...

    中华民国东北军将领于辰成

    期间,日军发动 事件 由于张学良的不抗政策,东北被日军不流血占领,东北军主力撤退到关口,没有撤退到关口的东北官兵,选择向日军投降的士兵大多成为叛徒,而另一部分东北军将领则誓不死投降,率兵与日军交战。日本人占领东北后,溥仪成为 伪满洲国 的皇帝,许多原东北军也成为叛徒,其中最高官位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