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不断变革、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中试生产线建设已成为连接科研创新和市场应用的桥梁,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 面对这一趋势,国内不少城市纷纷展开了中试生产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北京、武汉、无锡这三个城市各具特色和发展优势,作为中国不同层次城市的代表,他们在中试生产线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异山石:三地中试生产线建设分析(1)北京:园中园、校企合作领试试点
北京采取创新的园中园模式和校企合作战略,有效推动了科技园区中试生产线建设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北京在科技园区划出专项试验区,形成园中园区,促进企业资源共享与合作,中关村科技园、亦庄生物医药园、电子城科技园等均采用这种形式。 如意庄生物医药园,聚焦生物医药领域中试生产线建设,建有细胞研发中试基地、新药研发中试基地、昭研10万升大分子中试基地三大中试基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创新氛围,助力企业跨越“达尔文死海”, 并成功吸引康龙化成、铂科等企研机构入驻。
北京市还实施了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中试生产线引入校园,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奇邦北方合作建设集成电路设计测试中试基地,公司为学校提供工业级试验机3台、编带机3台,并将生产线迁入校园。
(二)武汉:**牵头与政府、学校合作推动试点
在引领城市、高校参与的战略下,武汉打造全日制机构,打造中试平台集群,推动了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发展。
为构建成果转化试点服务体系,武汉全面挖掘梳理出具有试点服务能力的创新平台,梳理出已建成的试点平台291个,为全市“965”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服务支撑。 围绕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转化链条,武汉建成了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激光加工技术中试平台、人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创新药和高端制剂中试平台。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成立未来科技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打造6+1试点平台集群,以期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培育更多有潜力的企业。 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自2022年6月成立以来,已与20多个试点项目团队达成合作,涵盖先进材料制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其中,金属增材制造粉体的设计、制备及产业化项目作为首批落户的项目之一,已顺利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解决了3D打印原材料的关键技术难题。
(3)无锡:创新中心与中国招商引资试点
无锡市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孵化中试生产线企业,利用产业投资吸引企业落地中试线。
作为国内首家特色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是由无锡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江南大学共同打造的专项食品政、产、学、研、检一体化创新平台,已提前建成近4000平方米的中试厂房, 并计划建设粉剂、液体、挤压三条中试生产线,为特种食品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对接桥梁,解决水解乳清蛋白等关键原料国产化替代中的“卡脖子”问题。
无锡还通过产业投资吸引企业落地中试生产线。 无锡市公产集团、无锡云林实业发展投资**投资深圳盘古纳祥新能源建设盘古新能源钠电池中试线,主要围绕圆柱方形铝壳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应用,力争实现钠电BOM成本为0/瓦时3元,最大循环寿命6000次以上,可使用10-15年。
体会启示:中试生产线建设的三个关键点(1)多元化合作是中试生产线建设的核心环节
北京的园中园模式和校企合作战略、武汉一流的高校合作、无锡的创新中心和一流的投资模式,都体现了多元化合作在中试生产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一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中试生产线涉及的设备、技术和资金资源往往庞大而复杂。 通过多种合作模式,科技园区、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可以共享这些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风险共担和成果共担。 中试过程中存在技术、市场、管理等各种风险。 多方位的合作模式可以分散这些风险,所有合作伙伴可以分担负担,减轻单个实体的压力。 同时,成功的试点结果也可以为所有合作伙伴带来互惠互利和声誉提升。 三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合作是中试生产线建设的核心。 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企业反馈不断优化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形成良性循环。
(2)**指导是中试生产线建设的坚实保障无论是北京的园区规划、武汉的领先战略,还是无锡的投资,引导和支持都是推动中试生产线建设的关键因素。 一是政策支持和引导。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明确中试生产线建设的方向、重点和扶持措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比如,武汉全面规划梳理试点平台,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试点平台建设发展。
二是财政支持和保险措施。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试生产线建设运营,减轻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金压力。 同时,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试点保险等产品,为试点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 三是协调整合的作用。 **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可以协调各方利益,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同时,还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试生产线的建设。
(3)专业定制是中试生产线建设的动力
在这三种情况下,中试生产线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定行业,或3D打印原材料研发等特定技术,体现了专业定制的特点。 一是满足特定行业的需求。 新能源等特定行业技术难度高,标准化程度低,市场需求波动大,需要不断试错和优化。 专业定制的中试线提供专门的设施和环境,使公司能够有效地测试和优化其产品和工艺,有效减少实际生产前的错误和风险。
二是推动具体技术的发展。 专业定制的中试平台,还可以专注于特定技术的研发和优化,通过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测试环境,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对创新技术进行试验和验证。 三是完善质量控制。 中试放大阶段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原材料、中间体和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标准,根据不同行业和技术的特点和要求,采用适当的检测仪器、分析方法、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试产品质量稳定, 可靠且符合规范,为后续工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中试生产线建设的思考
(1)前期:精准定位和特征构建
一是精准定位城市产业。 城市要深入剖析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明确发展中试生产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避免盲目建设。 (例如,武汉重点打造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中试平台集群)。二是打造产业特色。 城市应根据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规划建设特色园区或试点生产线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例如,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重点建设生物医药领域的中试生产线)。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更具体、更细致的产业政策,如在融资、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方面对落户中试生产线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 (例如,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跨式试点行动计划”,提出设立50亿元试点平台建设,新建20个试点平台)。(2)中期:产学研合作和资金支持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 城市要主动搭建桥梁,推动中试生产线企业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受托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一系列中试平台集群)。二是构建金融支撑体系。 设立专项支持中试生产线建设运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形成多元化基金。 例如,无锡市公共产业集团和无锡云林实业发展投资投资公司投资建设盘古新能源钠电池试验线。
(3)后期:市场拓展和长期服务一是协助市场拓展。 城市要帮助中试生产线企业拓展市场,如组织行业交流、举办产品推介会等。 (例如,成都青白江打造了一小时车程中试放大产业生态圈,组织成都中心城区科研人才到青白江开展科研交流,上午在四川大学实验室做科研新课,中午去青白江进行放大验证)。
二是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设立专项服务机构,建立试点平台运营效益评价机制,开展定期评估,全面提升试点平台建设运营能效,帮助投资者评估试点平台投资效果,完善商业模式。 (如成都市科技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已备案的概念验证中心和试点平台的条件建设、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