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博主@小小段砸在直播中,他谈到了自己的一位室友。 一说起几场相处的戏份,大家一时间都窒息了。 博主感慨说谁的外卖好,室友立马摆了摆手:那个不好。 我买的水果尝起来很酸,博主说“生的”,室友坚持说“要么生,要么不熟”。 博主建议去宿舍郊游,室友脱口而出“不好”,然后转头问博主“你刚才说了什么......?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无论他们谈论什么话题,他们都习惯于从否定句开始。 即使你同意同样的观点,他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对你说。 有时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听到你说完之前就表达我的鄙视。 不谈事实,不谈逻辑,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是为了反驳而反驳。 01 李雪琴曾在一档节目中对同学们建议:如果没有热门专业,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客人徐天琪跳出来反对:你还是要选热的。 李雪琴不得不重申:我的意思是,在没有热门专业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 结果,徐天琪还是没有放弃:“那不是选择爱情,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 现场气氛尴尬,大家都明白,李雪琴对他的“爱”和“喜欢”,本质上是一回事。 弹幕里有一条评论:“我以前有一个朋友是这样的,但现在他不再是朋友了。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反驳可能没有心,但对听众来说,却是刺穿了心。 没有人喜欢和充满愤怒的人交往,也没有人愿意和身体棱角分明的人在一起。 一个人把反驳当成一种习惯,冒犯别人,消耗自己。 如果你熟悉主持人陆雨,你一定记得她早期的采访风格。 每当对方的回应不按照她的思路时,她就会蹦出一句话:“真的,我不相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看不出有什么不对。 直到一次体检,医生看到她的指标正常后,才以为她平时工作很闲。 陆羽疲惫地说:“我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 医生问:“真的,我不相信! 一种不被理解的无奈涌上心头,陆羽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会给别人带来这样的委屈。 从那以后,她一改旧作风,每当受访者说话时,她总是保持微笑,倾听态度。 当她听不懂的时候,她只会在对方说完之后再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而不是急着提问。 渐渐地,嘉宾们都愿意倾诉自己,陆宇的状态也不再紧张,采访变得轻松平静。 说话的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三种观点,反驳只会让这段关系变得怨恨和疲惫。 正如企业家尹明山曾经说过:但每当遇到什么事,就要为是非而战,你不苦,谁苦? 每个在生活中被拖累的人,其实都是在为自己习惯性的反驳买单。
02从美国回国后,建筑师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建筑改造工作。 每当有同事提出设计思路时,他都会说这是不可能的,与国际前沿的建筑理念背道而驰。 几个月后,不仅项目难以实施,他还感到身心疲惫。 后来,当他外出调查时,他发现当地的建筑风格各异,擅长自己的美。 除了钦佩之外,王澍还记得和同事们的争吵,不禁感到惭愧:“世界多样,我知道的很少。 “心理学中有一种鸭子效应。 这意味着,对某个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更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然后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 适当的反驳可能是为了交换意见,习惯性的反驳一定是无知的表现。 正如我们常说的,无知的人是无所畏惧的。 人越浅,他的敬畏就越少。 他们从自己狭隘的角度看世界,习惯于指责他人。 刘润曾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讲过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部落成员住在山林里,有一天他突然被带到纽约市中心。 他不会为城市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便利而惊叹。 相反,他们对使用打火机的人说“不,你应该钻木头生火”,对骑自行车的人说“不,你应该骑马”。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氏族永远无法融入现代社会,最终成为拥挤街道上孤独的外星人。 他后来在《底层逻辑》中写道:当你觉得这个世界没用的时候,你就已经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无知的人,通过反驳别人,似乎无所不知。 但生活不会说谎,一时的优越感,一时的成就感,都是暗中打上烙印的**。 越来越偏执的性格,不断缩小的圈子,以及持续缺乏意识和远见......只想在言语上成为赢家的人最终会成为生活中的输家。
03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开平曾说:“习惯不是问题,反驳也不是问题,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大问题。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时刻克制反驳的欲望。 用思考代替习惯,把反驳变成反思。 朱莉娅·达尔(Julia Dahl)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雄辩的演说家之一,曾获得世界辩论锦标赛最佳辩手奖。 然而,通常因为职业习惯,她总是下意识地反驳周围人说的每一句话。 她高超的辩论技巧可以帮助她在球场上连续获胜,但却给她带来了无休止的争吵和生活中的疲惫。 终于,在与老朋友分手后,她开始明白:“在台上可以辨别出结果,但在台下,你唯一能和别人达成的共识就是,你什么都谈不成。 从那时起,当她和任何人说话时,她都会强迫自己在对方说完话后停顿 5 秒钟。 起初,反驳被强行压制,茱莉亚感到胸口有明显的窒息感。 但随着反驳的欲望逐渐消退,她有一种只有在思考时才有的平静和淡定。 哪怕只有短短几秒钟,也足以让她意识到,对方说的大部分话都不值得争论。 《论语》中说:智者言出其所想,愚者之所想。 没有大脑的反驳,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学会在倾听中思考,很多让你怨恨的事情都会平静下来。 我同意这样一句话:反驳是本能,反思是能力。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到处反驳。 这是关于接受你的局限性,尊重不同的观点,同时允许自己改进。 最近,我看了《华为的学习方法》,对其中一个故事感触颇深。 华为在初期开拓日本市场时,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客户,在流程的每一步都严格遵守标准,但客户还是以“标签比较随意”为由退货。 也就是说,普通人肯定不会接受这个理由,只会觉得客户是故意刁难的。 然而,华为负责人抵制了提问的冲动,并要求参观客户的仓库。 他很快发现,吹毛求疵的不是客户,而是他们使用的是自动扫描设备。 如果标签没有放置在指定区域,仓库人员必须手动将包装上的标签与扫描口对齐,这大大降低了仓储效率。 该负责人在总结会上表示:“如果我们当时反驳客户,不仅会失去一个长期订单,还会错过学习第一种进入仓库的方法的机会。 ”洞察力往往隐藏在不听的话语中。 當你拒絕所有的反對意見時,你就拒絕了所有可能的增长。 正如演员比尔·奈所说,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些方面弥补你的缺点。 你可能不知道,刘德华当年曾被香港称为“差评最多的演员”**。 在一个节目中,一位记者问他如何在质疑中成长。 刘德华平静地回答:不要反驳每一个字,而是反思每一个字。 反驳一个人不会让你变好。 请记住,创造新土地的不是表面嘈杂的海浪,而是下面沉默的沙子。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