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平国民党军事领袖傅作义率领20多万大军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宣战起义,将下属隋军和**军赶出城外,接受我军的整编, 这是傅作义在解放战争中做出的最大贡献。
得知傅作义在北平主动交枪的消息后,离他不远的山西“土帝”阎锡山大发雷霆,公开评论说傅作义的做法“没有人情味”。 阎锡山为什么这么生气? 阎锡山和傅作义虽然都是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但从军阀的特点和势力范围来看,他与傅作义并不属于同一个军事体系。 阎锡山不是老江,按理说他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傅作义是隋军军阀的首领,早年也是阎锡山的部下,晋军的将领。 不过,从抗战初期开始,傅作义就自家后兵,与阎锡山并无直接关系; 解放战争中后期,他的官职甚至比阎锡山还要大,成为国民党华北镇压总司令部司令,直接或间接控制着近六十万大军,是华北最高统帅。
在49年解放太原之前,燕锡山虽然手里只有十万大军,但山西省已经控制了30多年,很多地区都有设防和设防。 在傅作义起义之前,山西大半个地区已经被徐帅率领的华北第一兵团打败,而阎锡山手中只有太原一座古城,形势十分不容乐观。 在此背景下,我军虽然攻打太原有很大的胜算,但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阎西山之所以想怒骂傅作义,指责他没有个性,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华北包括山西省,北平和山西距离很近,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不战而降,所以解放军自然有更多的兵力集中进攻太原。 本来华北军兵力有限,围攻太原只有一个军团,徐帅的1军团来自较弱的局部部队。 所以,阎锡山的军事压力不小,但勉强能坚持住对方。 其实燕西山本来就有防御优势,晋南中都有重兵,但因为兵力指挥的差距,徐帅带着原本只有牵制任务的六万多名官兵,狠狠地打败了晋军主力,从南到北一路打到太原, 这是阎西山之前没有想到的。
傅作义在北平交出枪,原本用来对付傅作义军队的80多万东北野战军,以及华北的另外两个军团,可以灵活机动。 这样一来,阎锡山的太原城肯定是保不住的,而且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阎锡山自然会对傅作义的行为感到愤怒。 此外,山西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太原被人民解放军围困,军费补给十分成问题,主要物资依靠空运和空投来解决。 北平是离山西最近的大城市,也是山西的主要物资中转站,现在北平已经解放,机场无法使用,燕锡山部队的补给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哪怕是简单的围攻而不攻自破,也能困住太原守军,这让严西山感到愤怒和绝望。
然而,讽刺的是,阎锡山虽然在外国记者和山西老百姓面前表现得很“骨气”,不像傅作义那样“没有人情味”,但完全是在作秀。 他知道,北平解放后,山西战局崩盘只是时间问题,于是暗中准备了逃跑计划,还公开告知将领和太原百姓,要与太原同生共死。 阎锡山还不忘找一些美国记者,把自己准备的***药和一口大棺材给他们看,这意味着他绝不会离开太原市,将主动“因公殉职”作为不得已。 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乘飞机离开太原,应州政府要求外出开会为借口脱离了危险,再也没有回来。
太原还没被我军解放,阎锡山的部队在晋中战役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损失了十万主力。 晋中之战时,他任命的司令员赵成寿中将被我军俘虏。 徐帅、赵成寿、阎锡山原本是山西村民,徐帅和阎锡山的家乡只隔着一条河。 徐帅对赵成寿很有礼貌,他和赵成寿坐下来谈起了之前的战斗,然后谦虚的问道:赵将军觉得我军的指挥安排还有什么不足和失误? 赵承寿听了许帅这么说,心里惭愧:战败军将,你怎么还能看出你军队有什么破绽?
赵成寿深深感受到了解放军的优待政策,决心弃暗投光明,于是写信劝说老上司阎锡山尽快投降,为士兵们寻找生存之道。 结果,阎锡山收到信后,不仅不听劝,反而骂赵成寿“没有尊严”,这和他后来评价傅作义时是一样的。 其实在我军总攻太原之前,为了减少双方官兵和老百姓的人数,徐帅就已经计划派和谈代表到太原市与严锡山谈判起义,希望在最后一刻拉拢这个家伙, 并承诺给予他慷慨的安全和政治地位。
赵成寿曾主动请应担任这位和平使者,但徐帅出于安全考虑拒绝了赵将军。 我军派到城里来的,是阎锡山十几岁时的老师。 结果出乎意料,老师没说几句话,就被闫锡山怒气冲冲地下令枪毙,而当时老爷子已经80多岁了,阎锡山的行为非常残忍。 徐帅得知后,怒气冲冲地说了三个字:进去!
相比之下,傅作义的起义至少考虑到了数十万部下的安全,没有让晋军将领王景国等人像严锡山那样保卫太原,而是提前找机逃跑。 从这个角度来看,傅作义将军比较正直,懂得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