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晚上9点,工人们在灯笼厂加班。
艺术家装饰和美化灯笼的外观。
工师傅们在灯笼厂加班加点,为龙年制作灯笼。
2月6日,海珠区2024年春节花市拉开帷幕,点灯亮起后的海珠花市牌坊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1月30日晚11点,近10名工人齐心协力,将文化园区部分灯笼牌坊装上卡车。
1月30日晚9时许,文化园区“双龙仙瑞”灯组的一根水龙头成功点亮,参与灯笼制作的设计师和师傅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2月3日,广州海珠花卉市场双龙牌坊正在吊装中。 设计师和安装人员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4 点。
1月31日,在广州文化公园的龙灯前,小女孩与哥哥姐姐和爷爷与龙头同框合影。
2024年春节,五彩缤纷的灯笼将点缀广州,点缀城市:千年越秀山点亮,百米灯龙盘踞北秀湖; 文化园展出了40套灯笼,包括“双龙仙瑞”; 各区花市主牌坊和点缀花市的小灯群,都有龙伴......其中,无论是传统灯笼、彩龙灯,还是演绎丰富多彩民俗生活的大型灯笼群,都不乏佛山灯笼。
广为流传的粤语方言中流传着一句“看灯笼(比灯笼好)”的说法,源于过去人们娱乐不多的时候,春节或元宵节是每年的一件大事,说明比灯笼好的东西一定是光鲜亮丽的。 近日,广州第一记者走访佛山市艺术研究会,从灯笼的设计制作到女工的布料、电灯、现场运输、灯组的安装,全环节为您揭晓五彩灯笼背后的故事。
触摸水龙头,祝你一年好运! 2024年1月31日,广州文化公园内,一条50米长的龙正在等待集结,一对带着双胞胎孙女去公园的长辈趁着龙头还没吊装好,急忙让孙女们拍了一张龙头放在地上的同框合影, “带着喜悦”。
从去年10月开始,广州文化公园的春节彩灯已开始进入集约化筹备和制作过程。 设计师确定方案后,佛山市美术研究会近百名工人和师傅日夜工作,按照图纸等比例,将灯笼从二维纸改装成立体灯笼骨架,并通过焊接固定。 前期过程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打磨。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用铁丝塑造龙的眼睛、嘴巴、角、胡须、龙身,炼制骨架,安装灯泡,然后涂上防水丝布,后期由美师傅喷漆。
上千平方米的厂房被大火烧得水花缭乱,技术工人和师傅散落在各处,辛勤耕耘,他们大多从事该行业十余年,经验丰富。 陈志堂和罗志环两位从业24年的“大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这两个月来,我们每天都在工作,每天晚上加班,每天都有七八卡车的货物被拉出来。 从事灯笼行业18年的陆师傅告诉记者,半夜同样匆匆忙忙的作品,还有海珠花卉市场和黄埔花卉市场的拱门和小摆饰,以及一些大型商场的灯组。
灯笼运到广州展区后,安装工作同样复杂艰巨,每一步环环相扣。 2024年2月3日,在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与滨江西路交界处,不少市民举起手机,驻足拍照。 只见起重机正在伸出吊臂,两根吊臂长98米长的巨龙被吊到海珠花卉市场拱门顶端。 由于龙身巨大,双龙头的方向略有不同,安装一条龙后,起重机师傅不得不将另一条已经吊起的龙放回地面,灯匠对龙头进行微调后再重新吊到拱门顶部进行固定。
我们所有的灯笼都是手工制作的,所以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 灯笼设计师欧潍坊告诉记者,手作作品存在一定的尺寸误差,需要现场不断调整对齐。 “我很期待,但我担心其中一个安装步骤会出错。 两个星期以来,欧卫芳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左右,等到快要验收的时候,他就工作到凌晨调试灯笼,如果有任何环节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他的沮丧就无法掩饰:“有时候眼泪在眼眶里打滚。 ”
2月4日下午6时30分,同样“熬了几个大夜”的孔祥健法师汗流浃背,在文化公园牌坊拱门上安装了木棉灯。 “这周我没回家,我老婆会生气的。 黝黑的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孔师傅告诉记者,文化园里的两条长龙是他自己半个月做的。 “我每年都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别人在家人团聚时能看到五颜六色的灯笼。 ”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做传统的事情,我以前是做商业广告设计的,但现在我觉得做灯笼更有意义。 在广州组装灯笼的近十天里,他每天和同事蹲在路边吃盒饭,累了就找个地方躺下休息。 欧潍坊说,最感人的时刻是灯笼点亮的那一刻:“看到自己设计的灯笼被点亮,那种兴奋和惊喜的感觉让人觉得所有的熬夜等待都是值得的。 ”
广州**全**记者陈友子 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