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楼参加庆祝活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年,**已经默默地给新中国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新天安门楼。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乃至中国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之一,但说到这座建筑的建造时间,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标准答案。
事实上,天安门广场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即公元1417年,至于现在矗立在祖国心脏地带的天安门楼,确切的建造时间是从1969年12月到1970年4月。
时至今日,1969年天安门广场历时112天的秘密重建仍是过去鲜为人知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许多琐碎的细节了。
即便如此,这个庞大的工程仍然被称为建筑奇迹,1969年天安门广场秘密重建的精彩故事又有哪些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天安门门楼始建于明代,是明朝先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后建造的,完全模仿了南京的城天门,最早的名字也是“城天门”。
1457年,在城天门建成40年后,一场大火烧毁了天守阁,1465年,明宪宗即位后开始重建。
1644年,李自成刚进京,一场大火烧毁了承天门,直到1651年,清朝顺治皇帝对废墟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随后城楼成为我们熟悉的山式城塔的厚重屋檐,更名为“天安门”,意为“天令, 和平治理国家”。
清朝重建的天安门广场虽然没有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它的外表仍然显得破败不堪,新时代的到来也赋予了天安门新的使命。
1949年夏秋两季,市政府为迎接开国大典,清除了天守阁内积聚多年的鸽子粪、艾蒿草等污垢,还对破损的砖瓦、门窗等构件进行了简单的修缮。
直到1952年,天安门塔才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修,破损的门窗、腐朽的梁木等被一一更换,增加了厕所、电梯等设施。
从那时起,每年都没有中断过维修,但即便如此,天守阁本身也不断被发现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1965年国庆前夕,发现了一根腐烂的空心柱,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北京特意调动了四根10米长的450号钢槽,最终加固和支撑了这根大柱子。
1966 年 7 月2级大**,海浪造成天安门塔原有的损坏和变形更加严重,然后,十年的动荡袭来,天安门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当无法进行大修时,维修人员只能使用大量的铁箍和钢材来加固塔架,这也使塔架内部的重量负荷难以想象,正如一位技术人员坦率承认的那样。
“为了进一步加固建筑物,使用了如此多的铁制部件,甚至超过了屋顶本身的重量! ”
即便如此,面对“病态”的天安门楼,彻底检修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1969年,**决定将天安门塔彻底拆除,按照原有的规格和建筑形式在原址上重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毕竟,天安门广场是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每一块砖瓦都岌岌可危。
原来,在十年的动荡之中,中苏关系也十分紧张,天安门广场的重建难免会让很多人想到其他方面,性质太敏感了。
基于此,最终决定对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进行“秘密改造”,为保证工程的安全保密,在开工前将城塔完全围起来。
因此,在重建过程中,外界看到的天安门塔的位置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棚子,就这样,天安门广场“消失”了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天安门广场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建悄然开始。
在拆除塔楼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
在城楼拆除伊始,木工公司领导姚师傅就带领两名工人从东西两侧清点,准确定位了**脊瓦的位置,然后向总部领导和专家以及现场的公安保卫人员汇报。
一群人来到楼顶,姚师傅更是撬了砸,好不容易把屋脊瓦砸碎了,只见里面有一个30厘米见方的金丝南木盒,箱子里两只龙玩珍珠的雕刻图案清晰可见。
打开盒子时,里面装着金锭、红宝石、朱砂、五颜六色的谷物等,对古建筑意义重大,也是建造者祈求好天气的一种方式。
随后,金丝楠木箱及其内装物被上缴国库。
就在西山墙被拆除的时候,一名工人在里面发现了一枚大炮弹,现场指挥部得到消息后,立即指示公安部把周围的土都拿来研究一下。
在整个拆除过程中,中国共发现了7枚相同规格的炮弹,时至今日,炮弹的来源和下落仍成谜。
普通建筑的改建改造和拆除工作不一定是繁琐和重要的,但对于天安门广场的重建来说,拆除工作甚至比重建更重要。
当时,参与这个庞大工程的古代建筑行业高手确实不少,但大半辈子都在忙,大部分都停留在修补的层面,几乎没有人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古建筑改造。
由此而来,为了达到第一代发出的“不变不变”的改造目标,拆除环节绝不能简单地拆除,而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弄清楚城楼的每一个结构细节。
在一位名叫孙永林的大师的记忆中,他当时只有44岁,有幸参与了天安门广场的重建。
担心的原因很明显,没有一个专业人士能清楚地说出天安门塔是用了多少块木头建造的,以及塔上的桶拱、檩条和横梁是如何在没有一根钉子的情况下相互咬合的。
因此,如此巨大的天安门广场,堪称榫卯结合的完美之作,而拆除工作更像是对文化史的一次大解密,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影响到后续的重建和修复。
说起来,拆除城塔的难度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如此,中国新工匠们的智慧也齐心协力,开启了创造“新中国建筑奇迹”的旅程。
当时,天安门重建工程的原建设工期比实际施工时间早了一年多,事情始于1968年3月。
为确保当年五一期间天安门大厦的安全,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派出的14名骨干和老工人组成了天安门大厦安全检查组,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认真、最细致的天安门广场体检。
出乎意料的是,城塔木结构的损坏程度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支撑整个城塔的大柱子已经腐烂了2根,屋顶的8根五梁也被开裂了。
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视察组立即提出,在1968年“五一”和“十一”期间对天安门塔进行临时加固,国庆节后需要翻修,而且刻不容缓。
5月15日,**接到天安门门楼改造的指示请求,所有方案和安排都得到了***等**领导的批准,但工期还是无奈地推迟了整整2个月。
之所以被称为“无奈”,恰恰是建造城市塔楼所需的60根大柱子,每根柱子长12米,直径至少1米,所以大规格的木材当时只能从国外进口,从运输到干燥、防腐处理,时间简直太晚了, 而这些支柱没有到位,重建工程就谈不上。
由此,1968年国庆节后,根据改造工程报告,工期正式推迟到1969年国庆节,这也为原材料的准备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1969年12月5日,**亲自批准了改建方案,**还下达了所有施工工作必须遵循“不变”的标准,甚至尺寸也必须一对一恢复。
12月15日清晨,当帐篷覆盖天安门楼时,建筑工人和教师开始了最关键的拆除工作。
每一块木头拆下来后都按顺序编号,总部甚至邀请新华社摄影师在这里拍摄了数千张照片,所有细节都严格把控。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那就是对城楼传统装饰的修复,很多工匠已经将之前的“神兽”、“金龙印”等元素认定为“四旧”,应该在重建工作中加入新的革命意义,好在领导及时下达了指示, 传统元素应一对一保留。
历时112天,历时112天,在全国216个省市高质量、高速地顺利完成了天安门广场的重建工作。
1970年4月11日下午,率先登上重建后的天安门楼进行视察,验收成功后,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收到了珍贵的“重建纪念”。
这样一来,就有了开头提到的场景。
由于秘密重建过程中对细节的一丝不苟,即使人们得知天安门广场是全新的,也很难相信。
最重要的是,新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已经震惊了世界,更何况重建后的天安门塔和以前没什么不同,事实上,内部设施和周边的附加设施都变得更加人性化,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频繁使用国家的需求。
所以,当下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国速度”,其实在1970年就出现了,勤劳细心的中国人一定是奇迹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