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
2022年河北企业工业装备云化率达到197%,即 20个百分点,保持全国第一
从2013年到2020年,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增加到11611件,增速超过120%。
2023年12月28日,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出版社联合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3):协同发展的挑战与对策》(以下简称《蓝皮书》)。
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京津冀工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蓝皮书》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点路径,指出了未来发展的主要突破点,为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京津冀数字化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增强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三地产业互补性强,尤其是在数字经济领域。 北京数字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核心产业优势突出。 天津数字经济附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持续上升。 河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
以河北为例,2022年河北企业工业设备云率达到197%,增加2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0个百分点,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3月,河北省云企业总数超过8万家。
京津冀数字化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京津冀区域在数字产业链、供需对接、数据资源要素互联共享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 2022年,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正式获工信部批准,是全国第三个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
此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在石家庄设立了创新中心,并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河北分部。 河北牵头开展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评估试点,在石家庄市组织召开河北省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大会。
京津冀技术合作网络体系也日趋完善。 从2013年到2020年,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增加到11611件,增速超过120%。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增强。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效果已初见成效。 三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逐步推进,聚焦新能源汽车、光电显示等八大产业,取得了11项非常可喜的技术成果,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京津冀地区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17家,带动培育发展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余家。
从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来看,2013-2020年,三地协同创新指数从10000 到 41727家,年均增长率为22家64%。北京协同创新指数为71681 人增加到 1132 人13、增长速度最快。 天津协同创新指数由505确定01 增加到 59328。河北省协同创新指数由10000 到 26361. 取得了突破。
加快京津冀高端要素市场建设,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蓝皮书》认为,京津冀应结合三地制造业优势,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世界先进制造业离不开高端要素资源的供应,如何加快京津冀高端要素市场建设?
蓝皮书认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促进高端要素流动,降低区域间市场壁垒,激发市场活力。 关注技术、数据等高端要素,通过高端要素提升优势产业,促进要素向短板产业流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积极构建具有首都都市圈特色的开放式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多层次开放式合作模式,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协同激励机制。
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是应对国际市场复杂变化、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必然选择。
蓝皮书指出,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立足本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深耕全球产业链,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明确展会方向,以高端、智能、绿色为导向,布局高端产业,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培育有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和产业集群。 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能力。 构建国际市场差异化服务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
全球产业链与第一链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链的一流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蓝皮书》认为,要纵深打造长板,结合京津冀制造业基地,加大培育新型产业链的力度,提升优势企业竞争力。 加快补短,推进传统产业基地再造,进而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培育先进制造业新动能,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新动能。
充分发挥京津冀区位优势,是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突破口。
《蓝皮书》指出,要努力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壁垒,促进三地优质资源共享,建立跨行政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机制。
统一区域产业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总体中长期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营商环境。
确保机制协同。 为避免产业政策相似、区域间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三地应深化产业分工合作,加强京津冀发展规划对接和政策机制沟通,以形成集聚经济为目标,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
突破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的障碍。 搭建创新技术平台,构建坚实的先进制造创新生态圈,实现各业务实体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全面融合,充分发挥集群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构建创新联动协同产业发展格局
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是制造业转型的有力支撑。 《蓝皮书》提出,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协同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共同成长,以智能升级驱动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联动发展。
为保持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重点区域平衡,构建河北雄安新区与北京分中心“两翼”联动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立足京津冀高精密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京市“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的软件技术、数字资源优势,推动天津冀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推动智能制造软件产业发展。 鼓励北京智能制造软件企业通过“母子工厂”等模式,在天津冀布局一批势头强劲的项目,吸引天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企业聚集,构建创新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地区应针对自身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确保各区域发展路径相互补充、协调,避免软件产业的重叠和竞争。
根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北京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人才聚集的优势,使智能制造软件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相结合,着力发展智能制造软件产业。 天津要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基地优势,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夯实智能制造软件发展的产业基础。 河北要成为京津两地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研发、转化和加工的支撑基地,实现京津冀地区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的协同发展。 (河北**记者米燕泽)。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