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何满飞、通讯员杨振铎。
托儿所班级开展剪纸活动。 摄影:巴婷婷。
西平街文艺社区“寒假托管班”。 摄影:马然。
日托中心的快乐餐桌。 摄影:何曼飞。
“一老”连“夕阳”,“一小”连“日出”,关乎民生,连人心。 近年来,湛义区聚焦“一老一年轻”群体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扎实做好“一老一少”服务保障工作,从“心”出发,推动老人玩乐、年轻人学习,为民生筑牢底线, 改善民生福祉,用心和感情托起“美好的早晨和傍晚”,将“美丽的夕阳”和“美丽的日出”的幸福图景变为现实。
暖心措施,让重点群体幸福生活。
人民呼吁,政府也做出了回应。 数据显示,湛义区辖11个乡(镇、街道),登记人口44人50,000,60岁以上的人为769万人,其中农村留守老人1452人; 16岁以下儿童 812万人,包括2521名留守儿童。
近年来,针对“老少”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全区系统规划协调推进工作,加快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成立专项工作班,推出任务清单,每月召开联席会议,1月1日派出, 并于1月1日学习和评判。完善养老托儿扶持政策,强化普惠供给,补短补供,提供优服务,打造区级“档案”、乡级“账”、村级“卡片”,实行系统化、账户化、信息化动态管理,不断编织重点群体民生保障网。
同时,湛义区采取公私合作模式,集救助站、养老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养老公寓于一体,建立了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依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立了“老少兼残”关爱队伍; 资金......通过各种努力通过一系列措施,湛义区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 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都为留守儿童搭建了“阳光小屋”; **中心和残疾人关爱中心投入运营,为1040人提供一流服务,完成310个重症残疾家庭的无障碍改造,为72名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手术、矫形器改造、培训和帮助,努力画出一幅“关老、好教育少年”的温暖画卷。
照顾老人,让他们安年。
温暖的小餐盘,“生”有很大的生计。 每天中午和晚饭,占一区金龙街道东海社区的“老人快乐餐”送餐三轮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准时为村里80岁以上老人送餐。
为了让留守老人吃饱喝足,在展义区开设了13个“开心桌”,以多元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开心桌”或综合奖励补贴的运营。 引导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助餐,推动服务机构开展面向社会的助餐服务,着力解决“吃”的需求。 同时,各村(社区)广泛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老年服务,组织服务团队每月上门一次、每季度一次诊疗、每年一次体检,并与相关人员签订《关爱协议》; 有的还结合实际情况延伸“欢乐餐桌”志愿服务活动,出行不便的团体可享受送货上门服务。
詹义区建设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推动养老服务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对1210个经济困难的残疾老年家庭开展居家改造,建成养老机构12家,村级日托中心48家,建设乡镇区域养老中心5个, 并引进社会养老服务机构3家,建设规模达6家5万平方米,每年服务4000余名老年人,机构养老、块式养老、居家养老等新模式不断涌现,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关爱和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
走进湛义区西平街文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西平街文化站的老师正在教“寒假托儿班”的孩子们剪窗花,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用灵巧的手指在红纸上表演了一段优美的“纸舞”, 展现无限的创造力。
婴幼儿的成长与千千万万的家庭息息相关。 近年来,湛义区以33个“四间半教室”和“儿童之家”为抓手,拓展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定期开展活动,着力解决“学习”和“玩”的需求。 持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落实家、校、村联合监护机制,1月1日一对一结对帮扶、探访关爱,开展预防溺水、预防欺凌、毒品、电信诈骗“五防”专项行动,全面关爱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目前,已开展了6583次探访,开展了1143次安全教育,开展了2892次援助和护理。
在发挥带头作用的同时,湛义区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儿童的关爱保护中来。 搭建大学生助教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寒暑假为返乡大学生招募志愿者,持续深化“暖童心”共青团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大力实施“童心港”和红领巾学校项目,围绕学业辅导开展志愿服务; 家庭陪伴、素质发展、自我关怀教育、思想引领、心理疏导等,今年共招募返乡大学生87人,开展志愿者活动220余场,覆盖留守儿童13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