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统的**将军收到了老下下马锡良从湖北寄来的一封信。
* 将军打开信封读了一遍,但信的内容让他感到困惑。 信中只有一句话:你还记得1945年的1000担救命食品吗?
将军当然不会忘记这件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马西凉为什么会突然提起这件事,并写信给他呢? 明白了之后,**将军弄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对此他感到非常抱歉。
那么,马希利安为什么要给**将军写信,当时的真相是什么?
1944年,决定让**将军率领359旅护送部分干部南下,在湘赇鄂边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然而,战争还没有结束,他们遇到了巨大的抵抗。
虽然**将军率领的第359旅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成功到达广东南雄,但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敌人就再次调动兵力进攻。
此时,359旅只有3000多人,抵挡不住数倍于自己的敌军。 于是,**决定让359旅暂时北上,在湖北孙家家休整。
当他们到达湖北桓潭一带时,百姓已经筋疲力尽,**将军决定让士兵们暂时休息,同时让鄂北省北部行政专员李石筹集粮食。 李石同志的任务很重,因为他也知道359旅的困境,马上派人给部队送食物,但远水解不了近处的口渴,所以李石的担子极重。
李石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于是立即展开调查。 可是,当时湖北地区贫瘠,百姓吃不饱,根本无法为军队提供粮食支持。
更糟糕的是,军队需要的食物数量巨大,普通人无法轻易负担。 经过一番调查,李氏得知,桓潭镇有个姓廖的富家,虽然是地主,但名声还算不错。
但是,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其他事情都没处理好,最重要的是解决粮食问题,否则那些战士会饿死。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石敲开了廖房东家的门。
无偿的协助,我军转过拐角,等着李石是廖家的管家,听说李石的用意后,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他告诉李石,老爷子和少爷前几天出去办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他只是一个管家,没有权力做出这个决定。 若是不着急,李适可以等老爷子或者少爷回家。
李石焦急的心情等不及了,士兵们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噜咕噜的,要是不解决,说不清真的要饿死了。 就在李石准备离开的时候,管家拦住了他。
管家告诉他,虽然老爷子和少爷不在,但家里还是有人可以发号施令的,那就是廖家的老太太和毛夫人。 虽然毛夫人年纪大了,不容易看,但还是值得一试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氏只能试一试,很快,毛夫人在下属的搀扶下战战兢兢地走了出来。 了解情况后,毛夫人立即表示愿意向我军士兵捐赠1000担粮食。
李石大喜过望,立即交出书面借条,并承诺以后会归还。 然而,毛夫人拿过借条后,就把它撕了,然后说粮食是免费给我们的,不需要退货。
就这样,李石同志带着借来的1000吨粮食回到了军队。 **将军非常高兴,我们的士兵因此免于饥饿的危险。
*将军可能没有问得很清楚粮食问题**。
许多年后,他已经不记得了。 然而,廖家的处境并没有因此而好转。 因为廖家救了我党的地下工作者,长孙廖福初被国民党囚禁,解放后获释。
但是,解放后,廖复初却被我党以帮助国民党杀害我军的罪名关押。 廖福初虽然说自己是冤枉的,但最终还是被判处无期徒刑,因为举报人提供的证据似乎很有确凿性,而且当时的气氛非常严谨。
原来,廖福初为了保护自己,当过一段时间的自卫队队长,没想到这竟然成为敌人攻击他的理由。
廖复初游历多种方式,但始终不改变现状。 直到他读到一篇名为《我为359旅筹集军粮》的文章,讲述了李施向家人借粮的故事。
这一发现给了廖福初希望,他开始多方探究,终于找到了文章的作者马锡良。 在告诉马希兰他的磨难后,他希望得到帮助并洗清自己的罪名。
在马希利安的帮助下,**将军知道了发生了什么事,并为不公正的事情道歉。 一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受到这样的待遇,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损失,也表明国家的工作存在缺陷,必须加以纠正。
在**将军的帮助下,廖福初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经过审理,当地法院确认当年的判决存在严重问题,对廖某受到的伤害深表歉意,并宣告他无罪。
此外,吃过廖家粮食的解放军战士们也纷纷前来探望他,向他表示感谢。
廖家虽然出身地主,但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那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