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情感,尤其是在假期期间。 比如每年春节,总有人感叹“过年的味道清淡”。 似乎只有小时候的春节才是最喜庆的。
那么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从何而来呢? 在上个世纪之前,在那个凡事都有票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很紧张,吃饭需要食品券,肉票需要肉票,衣服需要布票。 在经历了漫长的一年物质困难之后,春节成为为数不多的充满无限憧憬的奢华时刻之一。
那段时间,只有在春节期间,你才能享受父母给你买的新衣服; 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吃到平日里不常吃的期待已久的“大餐”,也可以去别人家“乞讨”邻居的美味佳肴。 蛋糕、花生、瓜子、糖果,这些都是当时常见的食物,但在当时却是奢侈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一年的味道是建立在日常的“稀缺感”之上的,带有时代特有的印记。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丰富。 如今,商场和超市全年开放,因此无需费尽心思囤积新年商品; 新衣早穿,不用“延到新年第一天”吃饱“; 全国各地的美食,外卖和网购都做完了,很少有“只在过年吃”的稀有美食。
当丰盛的跨年大餐和买新衣服的喜悦早已成为日常,物质的丰富已经模糊了“年味”的面貌。
然而,生活中总有一种仪式感。 在“新年味道清淡”的抱怨已经司空见惯之后,过年又成为一种时尚。 只是方式不同。 逐渐掌握“春节话语权”的90后、00后,把各种“新年习俗”和“新年风味”安排得一清二楚。
有些人很早就在网上买了染发剂,给自己染了个“好色”; 有些人用农历除夕食谱填满了他们的应用程序收藏夹,准备回家展示他们的技能; 有的人精心穿上年美甲、年妆、年屏保、祝福手镯,专注营造“新年新氛围”; 有些人没有自己买新衣服,却把宠物换成了“新年袍”......
春联不满足于传统的基本模式,由各种谐音、图案、字母组成的手写春联应运而生,甚至有人准备用刮擦来送红包。
一些不停打工的年轻人也为传统的春节创造了一个“网络游戏”:在VR虚拟世界中再现北京、上海、广州的特色庙会; 准备具有科技感的视频博客,远程向长辈们发送新年问候; 更有能力的,用AI相对模拟器,排练了一年来学会的傻文、胡说八道文、疯文,对付七姨八婶的灵魂折磨。
虽然大家都说“没有年味”,但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还原记忆中“过年”的模样,用实际行动来挽救失去的年味。
其实,几千年来,春节的出现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古老的习俗也在滚滚洪流中不断被引入。
以春联为例。 相传春联原本是“桃符”,用桃木写成,辟邪祈福,桃符与门神相配,意在守家守护安,就像诗中写的:“千家万户总要用旧桃换新桃。 明朝初年,“春联”二字诞生。 这种习俗在明朝皇帝的推动下慢慢形成并流行起来。
最近有一个例子,在春节档的概念出现之前,“看电影”并不是很多人在春节期间的必修选择,因为电视的普及,很多影院在春节前后都关门了; 而现在,看电影已经成为春节档家庭嘉年华的主流选择之一,2023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将达到67部58亿元,占当年总票房的12%。
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地区之间,新年风味的载体也不同。
在广东,色彩缤纷、盛大的年花市,象征着新年的好运; 在四川,围坐在一起“搓麻将”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在东北地区,准备冷冻食品和新年菜肴是每个家庭过年的前奏。
春节的形式,如河水,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迁,时而汹涌澎湃,时而静谧,但古往今来,人们在其中的意图始终如一。
正如作家冯继才所说,“一切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主意的,都要放在过年。 ”
中国人对新年的热爱和珍视,不仅因为它是最盛大的节日,还因为这个时间汇集了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感动、关怀和祝福。
过年时,我们可以看到:正在做饭的奶奶,还没来得及穿上拖鞋,就踉踉跄跄地走过去抱孙子; 一位正在上班的母亲,听到女儿的声音,一边跑一边伸出手抱住她; 在外面自负自若,回到家后,他成了流浪者......家里的晚辈
诚然,有些习俗正在消失,有些正在逐渐改变,一些新的场景正在逐渐成为时尚。 然而,在所谓的年度味道淌的,始终是中国人细腻而持久的人情味。 新年是一个感情问题。
只要感情浓厚,新年的味道就不会褪色。 你认为这就是原因吗?
龙年到了,祝朋友们龙年万事如意!
原标题是《新年的味道真的淡吗? 作者:杨锐**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