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吉林大学)。
那天正值春节,本该是喜庆的一天,但是在上门的过程中,很多人也有了新的烦恼。 最近几天,在社交**上,“给的年钱快赶上1个月的工资了”“我付不起年钱”等话题异常火爆,连续的年钱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也让很多年轻人感到压力。
作为中国传统新年文化中一种独特的“仪式”,年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承载着许多人美好的新年回忆。 一方面,年钱的意义是丰富而美好的,当长辈们将手中的红包递给年轻一代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身心健康、平安顺遂的祝福,代表着长辈们对年轻一代的关怀和希望, 这是一个美丽的新年祝福。另一方面,收集年钱不仅是孩子们过年最大的希望,更蕴含着时间的流逝和亲情的丰富。 也正是这种源远流长的民俗,为春节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让很多人一提到年钱,就能想起童年的亲切温馨回忆。
从这个含义出发,年钱不仅承载着亲人的祝福和期待,更关系到年文化的流传和传承,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这些年来,年钱逐渐“变味”,在很多地方,有的人“争面子”思维,互相比较,也有人要跟进,让年钱从之前的10元、20元、50元涨到了最低的200元, 500元,甚至几千元,仿佛谁给的钱少了就丢了面子,而年钱的涨潮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负担,还被很多年轻人列为春节“三山”之一,也被嘲笑为“压力钱”。
要知道,年钱和情感亲密的多少不能简单等同,亲人之间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升温,不是用红包的厚厚来衡量的。 虽然年钱没有具体的标准,但年钱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不要为了面子而盲目比较,只要用心和祝福到来,年钱也会完成它应有的使命,以免让年钱成为比较的工具。 事实上,比较谁给的钱多等行为,不仅有可能增加自己的经济压力,造成亲朋好友之间的差距,因为他们付出的多而少,还让这种比较的趋势蔓延到孩子身上,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从长远来看,这种“偏离”的习俗也会淡化祝福本身的意义,助长比较和奢侈的坏习惯,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保护年钱的本意和善意,“减轻”红包的负担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家文明办高度重视农村风俗文明的培育,如高彩礼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关部门也要为年钱“减压”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解决源头问题。 例如,在农村地区,通过树立示范,将年钱的合理分配纳入村规章制度,可以逐步改变不良观念,坚决对比较、浪费年钱的行为说“不”。 同时,个人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年钱,不要比较,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过度,理性看待年钱,不要落入比较的怪圈。 当然,这种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让年钱回归初衷,保持这传统真福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