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年钱涨得越来越高? “少了就拿不了,多了就疼”和“新年的钱已经赶上了我的月薪”......
随着春节的临近,关于年钱的讨论逐渐升温,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苦恼。
作为传统的新年习俗之一,长辈们给年轻一代的年钱,这是一种“新年的味道”,代表着期盼和愿望。 然而,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看涨的年钱不仅成为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也给很多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让过年钱不再“内卷”,回归联情传递祝福的初衷,成为很多人的心声。
送完年钱,年终奖就没了”。
过年探亲访友本该是一件喜事,但27岁的王玉欣却头疼不已。 “我家要给7个孩子年钱,我丈夫要给5个孩子年钱,每人600元,光是亲戚家的孩子就7200元。 ”
王宇欣准备的红包。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宇欣的家乡在浙江余姚的农村。 “小时候长辈基本都给200块钱,不知道什么时候拿不到200块钱,最低是600块钱,经常是几千块钱,这对我这个年纪来说压力很大,别说村里的老人了。 ”
我不能每年都进出。 “不是她不想少给,而是一方面会被别人批评; 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不同意,“老一辈要挽回面子,我不给他们就给,每个孩子给800-1000元。 ”
七十多岁的周臻深受感动。 他给孙子们的年钱,从20元一路涨到现在的100元和200元。 “现在没人拿50块钱,我主要靠种地挣钱,过年花的钱最多,孙子孙女、侄孙女都差不多20个。 ”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告诉记者,压年钱的初衷是表达对孩子们健康幸福的祝愿和期待,初衷是好的。 然而,在一些地方,年钱“涨了所有船”,甚至给一些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也有一些人互相比较,这让年钱的意义有点“无味”,值得深思和检讨。
拒绝了红包的比较,年轻人采取了行动。
在年轻人中,有的人因为给晚辈发红包而苦恼,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
重庆的萧飞就是这种情况。 今年,她和同辈的兄弟姐妹们约定只给孩子送小红包,搭配50元的制服,“只是一张热闹喜庆的画面”。 以前,按照她所在地的习俗,年钱多在100元或200元,每年春节她都要花几千块钱。
十几个孩子,有的可能一年只见一次,甚至连名字都说不出来。 但如果你不给,你就做不到,如果你给得少,你就害怕被讨论。 今年,我直接说了,亲戚也同意了,这样大人就不用那么紧张了,小孩子也乐意收到红包。 萧飞说。
在社交网络上,也有很多人想回家过年,尽可能多地赚钱,大家和谐快乐,而不是被比较、随势而为的潮流“绑架”。 “不要打肿脸变胖”和“不要有内耗”,他们互相解释道。
在社交平台上,有关于新年钱的讨论。
王玉欣表示,如果她去下一代,她会和同辈亲戚商量取消互交年钱或减少年钱金额。
她怀念小时候的新年,“老传统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给年钱来祈求喜乐。 我希望落实,尽我所能,给或给,不能让孩子们没有按年钱的快乐。 红包的量少了,没有压力,又喜庆,为什么不呢? ”
专家:这可以通过宣传规范来说服。
在王忠武看来,要适当给“涨潮”的气氛泼冷水,给年钱降温。 “年钱寄还,回的时候一般都给的多,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遏制,年钱的数额可能会上升。 ”
他说,长辈给年轻一代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但要适度,不要比较,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过度。 表达对孩子的关心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给家庭带来压力和负担,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弊大于利。
王忠武说,发放年钱是一种民间行为,是自发的。 “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做,如果你不做,就会显得不合群。” 他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宣传规范,参照红白仪式大规模运作的治理方式,形成软约束。 **社会劝说不合理行为,提倡适度适度。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引导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合理寄年钱。 2020年,江苏省宿迁市发布《人情新风九条》,提到“'年钱'不好吃,给孩子不习惯”。 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近日答复网友反映的问题,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年钱观念; 引导基层将年费合理分配纳入村规章制度; 借鉴和推广其他地方的行之有效做法,倡导理性节约,坚决反对比较和浪费。
此外,还有多处通过发布建议、举办相关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合理送年钱,强调年钱“不滋味”。 (本文中的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江玉军。
评论:王龙龙。
审稿人:王岑宇.
留言爆料。 欢迎广大网友爆料,不管是校园新事、突发事件、烦恼,还是好人、好事、暖心事,欢迎在文末留言,并附上您的***我们会保护您的隐私,必要时会以化名采访您。 中国青年网青年潇潇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合作**:010-6409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