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后,金融科技公司IPO的进展再次引起市场关注。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披露的备案信息,2024年以来,多家机构获得境外发行上市备案,上市征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其中包括一些之前已提交上市申请的金融科技公司和机构。 有分析人士指出,金融科技公司监管进入常态化阶段,宏观经济出现触底反弹迹象,为金融科技公司IPO打开了新的时间窗口。
百王云的贷款业务占比近60%。
金融科技公司的IPO呈现出新的趋势。 2月18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发布关于联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联数码”境外发行上市备案的通知,联联数码拟发行不超过205942000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港交所上市。
作为所有境内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必要环节,获得备案也意味着相关机构已经获得了“入场券”。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统计发现,2024年以来,已有多家机构获得境外发行上市备案。
2024年初,财税公司百王云取得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随后于2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 此前,百望云已于2023年6月28日提交表格,招股说明书在6个月后显示“无效”状态。
针对目前上市进展,百王云回应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公司招股书失效是港股公司上市过程中的正常机制,拟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数据已过期,需要补充最新的财务数据, 不影响公司上市流程,属于港股IPO上市过程中的正常情况。根据香港上市规则,公司的财务审计数据已过期,公司在补充最新财务数据和信息后,可在3个月内继续上市流程。
从商业模式来看,以财税数字化业务为基础的百望云近年来在小微贷款业务方面大力发力,主要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解决方案业务,为金融机构提供营销、分流、风控等服务。 根据其更新的招股说明书,截至2023年9月底,百王云的数据驱动智能解决方案营收为26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57%2%,而财税数字化业务占比仅为276%。
贷款业务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百王云的业绩。 根据百望云招股书,2023年前三季度,百望云营业收入为468亿元,净亏损213亿元,公司同期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41%有所提升4% 至 291%。
针对上述情况,百旺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亏损主要是由于向营销商支付了巨额的数字精准营销服务介绍费,以及用于支持平台不断扩大业务运营的员工成本。 报告期内,该公司支付了165亿元,占公司同期总销售成本的49%7%。
针对高额的推荐费,百王云表示,公司希望从客户多元化的努力中受益,特别是公司其他服务的用户转化和现有客户的口碑推荐,从而减少对营销的依赖**,进而控制推荐费的支出。 与此同时,本公司促成的信贷融资产品的价值于往绩记录期内持续上升。
除百王云外,中国证监会于2月7日发布《优信科技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指出公司通过境内运营实体广州优信科技***(以下简称“优信科技”)提交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材料,拟发行不超过230万股普通股,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国家。
金融科技专家苏晓瑞表示,近年来,各金融科技企业在产品、技术、场景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多家龙头机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选择正确的赛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初步具备了公开上市的基础。 然而,提交相关材料只是IPO流程的第一步,能否完成上市需要全面观察相关公司的业务可持续性和合规性。
遵守上市窗口仍然是一个硬性门槛。
2023年以来,长期停滞不前的金融科技公司IPO呈现升温态势,除了近期有记录的上述机构外,至少有量化、邦盛科技、奋丹科技、九方财富、第四范式、元信科技等金融科技公司展开IPO冲刺,主要针对港股和美股。
除了金融科技公司自身的需求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谈及这一情况,兴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红岩指出,近两年来,由于行业监管趋严,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加,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估值大幅缩水,无法为拟上市的公司提供有效的估值锚, 导致同类型公司缺乏推动上市的意愿。
现阶段,金融科技公司监管进入常态化阶段,监管不确定性降低,宏观经济出现触底反弹迹象,为金融科技公司IPO打开了新的时间窗口。 薛红岩补充道。
不过,急于上市的机构不在少数,但真正在2023年完成上市的机构只有九方财富和第四范式。 在所有金融机构面前,“合规”之山依然如山。 特别是从事贷款、消费分期、托收等金融相关业务的机构,在上市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
此前,在2023年2月第三冲刺上市的量化派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招股书在六个月后到期。 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要求对量化分配备案进行补充说明,包括贷款援助业务的规范化运作。 涉及内容包括贷款业务是否属于准金融活动、“杨小八”等平台出现大量用户投诉的原因,以及是否构成发行上市的实质性障碍。
对于目前的上市进展,量化派回复称,公司IPO目前进展正常,暂无可向外披露的信息,相关信息以公开信息为准。
在百王云等机构的招股说明书中,也提到了金融相关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 例如,百王云在招股书中提到,数据驱动的智能解决方案需要接入海量数据,如果数据接入无法维护和持续扩展,或者接入受到新法律法规的限制,或者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苏晓睿直言不讳地表示,当前以“云物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处于深化变革的过程中,金融业务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带动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和商业模式日趋成熟。 然而,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逐渐进入深水区,金融科技逐渐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 然而,巨额的研发投入能否在预期时间内取得可观的产出,是否真的具备科技硬实力,还是值得考虑的,也成为金融科技机构上市的制约因素。
据冰健科技高级研究员王世强介绍,国内资本市场偏爱科技型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的上市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这类机构更倾向于选择海外资本市场。 此外,当前资本市场整体疲软,恒生指数、上证综指等均处于近十年来的低点,新股上市可能导致现有股票股价持续下跌,监管部门对新股上市较为谨慎。
建议研究判断合规方向。
随着近期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更新和上市进展,金融科技公司IPO能否顺利完成,再次引起市场关注。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目前共有19家金融科技概念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汇付天下、众信控股这两家退市机构,自2022年以来,奇福科技、陆金所控股、九方财富、4范式先后在香港完成上市流程,前两家为二次上市。
回顾过去几年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从“金融”到“数字科技”再到“科技”,“去金融化”已成为这类机构的一贯路径。 金融科技机构本身将业务重点放在提升技术实力上,尤其是随着ChatGPT的普及,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其业务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贷款和金融软件服务提供商,而是转向提供更全面的金融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从某拟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从业者处获悉,在寻求上市的过程中,该公司的业务正在逐步弱化金融业务,向科技公司靠拢。
薛红岩表示,大浪过后,现有的金融科技公司基本找到了盈利模式,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此时,推动IPO上市不仅需要优化内部公司治理,强化员工持股激励,满足老股东退出需求,而且要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筹集资金加大科技投入,为基于财务模式的新一轮行业竞争做好准备。
北京商报记者 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