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天津看望慰慰基层干部群众。
2月1日至2日,中共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来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今天是2日上午,**在平津战役纪念馆检阅。
2月2日上午,总书记视察平津战役纪念馆。 他不时停下来仔细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与大家交换意见,强调要从中国革命战争史中吸取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国家,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略决战,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17年12月13日,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参拜淮海战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烈士纪念馆; 2022年8月16日,总书记辽宁考察的第一站来到了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怀着一颗崇敬的心,重温多事的岁月,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任总书记多次到当地考察,多次参观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古迹和革命历史纪念地,留下了一串串“红色脚印”。
一串串“红色脚印”,是对最初任务的一系列拷问和探索。
每次到革命老根据地考察研究,我都去革命历史纪念地参拜,只是为了告诫全党同志不要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宣告中国共产党永远高举红色旗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先辈开创的事业。* 总书记认真地说。
平津之战是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 人民解放军歼灭并整编了52万国民党军队,解放了华北大片地区。
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英雄功勋殿堂里,墙上刻着平津战役中阵亡的烈士的名字,就像一座沾满鲜血的纪念碑。
我们要铭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来之不易的成果而献的鲜血和生命。 ”
要讲好党、讲好革命、讲好根据地、讲好英雄烈士的故事,加强对青年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国家永不变色。 ”
原心如磐石,思绪就在这里。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珍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要把先辈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和年轻一代听,鼓励大家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一串串“红色脚印”,蕴含着军民合一的“胜利密码”。
160万人参军,313万农民工,20万担架......2022年8月16日,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一组“人民支持东北解放战争统计”的数据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动的,渡河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的,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持下取得的。 *总书记叹了口气。
党同人民同心同德,军民团结一心。 人民军队跨过一条又一条沟渠,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其背后的“胜利密码”就藏在其中。
从“唤起千百万工农共同奋斗”的土地革命战争,到“歼灭敌人的茫茫大海”的抗日战争; 从解放战争的“小车和担架队的浪潮”到抗美援朝战争,“全国都愿意投入物质和财力”......历史告诉我们,有了人民的意志,有了人民的意志,有了人民力量的凝聚,人民军队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设立烈士纪念日和国家阵亡将士纪念日,建立了党和国家的功功荣誉表彰制度,凝聚了全社会爱华的巨大精神力量;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党、军和人民的士气。
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系列“红色脚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不怕困难、不怕困难、不畏危险、勇于拼搏、勇于求胜的精神。
江苏徐州,凤凰山东麓,淮海战俘纪念馆。
**总书记重点考察了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情况和人民对前线的支持。 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深刻地启示了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一定是兵力和兵力,而是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官兵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重要的因素。
知道你去过哪里,想着你会去哪里,方明去了哪里。
过去,党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战斗技巧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今天,我们党迎势而上,敢于奋斗,在困难中前进,在困难面前,牢牢掌握了中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拓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挑战、困难甚至汹涌澎湃的浪潮。
实践证明,要增强逆境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平时防患难,防患于未然,敢于奋斗,善于奋斗,通过顽强奋斗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红军官兵视死为生,向死而生,不屈不挠,敢于克服一切困难,不畏一切困难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发扬光大。 ”
要用好这本教材,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勇于奋斗、勇于求胜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建设强国、振兴民族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我们必须始终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总书记恳切地嘱咐道。
与困难的斗争既是物质的斗争,也是精神的斗争。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能够克服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重大风险和挑战,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策展人:张毅、杜尚泽。
作者通過: Kim Jong Bo.
编辑:钟金业。
校对:朱莉。
新华社记者鞠鹏 摄影:新华社记者 鞠鹏。
视觉:赖向东,毕晓阳。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