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红军借了钱海洋,后来又回来了?
1930年,在湖北、河南、安徽的大别山区,红一军展开了为期50天的平汉游击战。 他们的英勇举动震惊了武汉,革命的火焰在大地上燃烧。
然而,时间冲淡了硝烟,岁月盖过了枪声,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八十五年。 然而,2015年的一天,一场简单而略带沧桑的人生来到了湖北省孝感市**。
他的指甲间还残留着污垢,脸上的沟壑似乎在诉说着他前世。
*工作人员习惯性地问他来意,老人紧张地拿出一张破旧的纸条,小心翼翼地问道:“同志,这张欠条**能帮我还吗? ”
接过纸条,工作人员仔细看了看。 纸条清楚地记录了借款人的信息、借款金额、借款原因等。 当他们看到借款人的签名时,工作人员感到震惊。
原来署名是“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旅孝感县特勤营第一支队”,日期是1930年。
看老爷子的风度和欠条的内容,工作人员不觉得是伪造的,于是小心翼翼地保管着这件“珍贵文物”,向老人打听欠条的事情。
老人说,这是他爷爷留给他的,他希望他妥善保管。 工作人员还向老人询问了他祖父曾借钱给红军的事实。 老人这才开口,开始讲述爷爷从小就无数次讲给他讲的故事。
那是1930年,一支支队来到孝感县(今孝感市)大武山观音湖一带,自称......“红军”。1930年初,当红军第一军继续视察,写了8万多字的《寻找吴的调查》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刚刚改组到鄂豫皖边地区,士气高涨。
虽然人数不多,一个师下既没有团,也没有旅,只有七个旅,每人400人左右,虽然枪很少,一个师没有炮兵,长短枪不够,连冷兵器都不能保证人人都有。
但是,这支军队与旧中国军阀部队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支由党组织领导的力量。 全军有党组织,有军人委员会,官兵在经济、政治、生活条件上十分平等。
在队伍中,强调上下平等,军官很少打骂士兵,对他们进行体罚。 总部和政治部精干,有专门的后勤和卫生部门。
红一军历来以严军纪律著称,**提出的“三纪八要”是每个新兵都必须掌握的规矩。 红军所到之处,都会组织群众开仓放粮,反对地方当局征收的重税。
群众会全力支持红军,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帮助,甚至提供有关敌人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红一军发展迅速,蒋介石、燕西山等人在中原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结果,当国民党主力无暇顾及红军时,红一军第1师开始在平汉铁路南段进行游击战。 在阳平口伏击中,**率领的红一军第一师成功击败了郭如东的第20军,缴获了大量**装备。
但是,郭如东仍然认为红军是脆弱的,只是一群农民。 因此,他只派了一个团的正规军到景汉路以东,企图一举歼灭红军第一师。
在阳平口地区,红一师党委决定设置“袖珍阵”,等待敌人的到来。 当敌一个团的主力落入我军预先设置的埋伏圈时,第1师迅速发起猛烈攻击,高喊杀戮,子弹和手榴弹如雨点般落在敌人身上。
这个郭如东本来就是四川军阀,军纪涕敛,战斗力弱,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 战斗只持续了几个小时,敌军士兵跪倒在地求饶或逃离战场。
战场上到处都是敌人丢弃的弹药、枪支和补给品,红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阳平口战役后,我红1师俘虏的敌人数量超过了我军的指挥员和战士,为了稳定部队,大部分俘虏在交出两大洋后被送回了家。
这种对俘虏宽大的政策在旧社会的军队中极为罕见,红军的好名声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阳平口战役的胜利大大增加了红军第1师的实力,该师不仅随时准备与敌人作战,而且还开始了扩兵的进程。
当时,红1师的规模已经从7个旅扩大到4个营,编制近1500人。 然而,随着部队的不断扩军,红军第1师的指挥官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解决士兵们吃喝拉屎撒尿等基本生活问题,确保足够的军费开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红军第1师使用了几种方法来增加军费开支。 首先是对国际援助的依赖。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苏联始终致力于帮助其他国家人民群众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政党。
共产国际是最重要的组织之一,每年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提供资金。
面对财政拮据,一支军队的开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特别是如何及时向全国各地的共产党队伍分配军费,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资金完全由他人控制,可能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决权,也可能给党组织的发展留下隐患。 那么,当时除了寻求国际援助之外,还有什么其他解决方案呢?
显然,有一种经常被提及的方式是“与土豪作斗争,分地”。 在中国农村,贫富差距巨大,在灾年,地主和老富户有很多白面,而农民佃户可能会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会找到剥削村民的“恶富人”,并将他们的土地分给人民,同时红军会将缴获的部分钱用作军费。
最后,我们还需要在根据地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开展一些商业活动,同时开放银行以保持经济运行。
理想情况下,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加军费开支。 然而,在红军部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几乎没有时间筹集军费,甚至负责理财和钱财的部门也难以及时到达基层。
红军的士兵也是人,虽然纪律严明,但总是要吃穿穿补弹药。 因此,他们只能使用人们想用的最后一种方法——向普通人借钱。
当时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匪如梳子,士兵如篦子,官如刨”,即要抢的兵比土匪多,但比官少。
在那个混战、动荡的时代,“当兵”并不是一个好名字。 那么,老百姓愿意借钱给红军吗? 如果你不借会怎样?
中国共产党红军的领导人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三纪八要”。
原来,在我国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当兵不是高尚的职业,甚至有“好铁不钉,好人不当兵”的说法。 然而,红军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看法。
从1927年***领导的秋收起义开始,红军就要求军队对人民说好话,公平买卖,不拉人,不打人,不骂人。
这些要求逐渐演变成“三大纪律八大重点”,加强了红军的军事纪律,使部队焕然一新,使人民群众坚信红军是人民的士兵。
阳平口胜利后,一支红军队伍来到孝感县金彭村河家家进行修缮。 起初,这里的人有点害怕红军,但红军的表现让他们措手不及。
红军第一支队的作战指挥员首先与村镇长商量,是否可以安排士兵居住的地方,部队可以提供资金。
当时,当地军阀的士兵掠夺老百姓,村民们对红军充满了期待。 红军战士搬进民宅后,从来不拿群众的任何东西,哪怕喝一口水,他们也会拒绝,尊重人民。
在队伍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则,只要你喝了一口人民的水,你就必须帮助人民把水箱装满。 当时,有水井的村庄很少,大多数村庄只能走很长的山路取水。
红军士兵经常提着水桶帮人们打水,直到人们的大水箱装满为止。 此外,做饭和取暖都需要木柴,这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
红军战士不仅要给钱和水,还要帮助百姓上山砍柴,把柴带回家砍,让百姓尽量少干。
红军群众工作深入人心,不仅帮助人民工作,而且坚决贯彻“打土暴、分地”方针,既打击了恶霸,也为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红军注重教育,教基层官兵识字,向老百姓宣传红军的政策,向他们讲解中国面临的形势和救华之道。
这些措施使各地的人民对红军充满了尊重和信任,相信有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在为他们服务。 因此,当红军需要帮助时,人民群众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1930年6月,红军第1师第7旅孝感县特勤营第一支队驻扎在皇姑家地区,肩负着训练和筹集物资的重任。 他们一到当地,就积极行动,帮助当地人民“打土豪,分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居民越来越认同这支风格良好的军队。 同时,由于红军制服破旧,难以保证吃喝,为保证后续战斗,当地民众热情捐款。
第一支队司令员涂兴承担了筹集军费的任务,由于阳平口战役后兵力的增加,所需经费也随之增加。 于是,他向上级申请向当地人民借钱。
经过深思熟虑,他的上级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
在革命时期,许多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持红军。 杨长寅是条件好的农民,他真诚地支持革命。 他知道红军需要资金,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把家里的300多块钱全部捐了出来。
同时,他还向亲友借了100元,一共把400元交给了屠星。 屠星作为第一支队的队长,也写了一张借条作为历史的见证。
这张长12厘米、宽4厘米的借条,清楚地记录了杨长寅的慷慨捐赠。 这张珍贵的借条,被杨家保管了很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都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
他们在大河南北英勇作战,与红十五军合并组成红四军,后改编为红四方面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成为第129师第385旅的一部分。
在战争中,这支部队经历了无数次改组,曾被称为解放军和志愿军,始终传承军人灵魂,屹立着丰碑。 他们是红军第7师第1旅的一部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他们在各个战场上英勇牺牲。
他们的牺牲成为人民的养料,永远守护着走出百年风云的中国儿女。 时光荏苒,转眼间,就是2015年了。
自红军第一师第七旅孝感县特勤营第一支队涂兴写下这张借条以来,已经过去了八十五年。 世界变了,岁月流逝,正如***所说:“凄凉的秋风现在又来了,世界变了。 ”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已经不复存在,新中国已经站起来了。
杨明荣老人手里拿着“文物借条”,这张借条珍藏在爷爷杨长寅的孙子杨明荣手中。 杨家三代人热爱祖国,从未想过用借条换钱,而是把它当成传家宝,是家族荣誉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关部门集中精力兑现1927年以来我国党和军队在全国编写的借条。 不过,杨长银和儿子杨文顺并没有拿出借条。
杨明荣这一代,由于家庭变故,经济状况急需扶持,只好把这张借条拿到**,想办法换掉。 因为过去太久了,写借条的时候杨明荣还没出生,也不确定借条能不能换钱。
但他确实面临经济困难,甚至连爷爷和爸爸留下的传家宝也不得不兑现。
当他把一张旧借条交给湖北省孝感市的工作人员时,对方立刻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 在详细询问了情况后,他们迅速组织专家研究了这张借据的真实性。
在信息交换尚未发达的时代,不少犯罪分子冒充重要人物的亲属到当地政府骗取钱财或利用伪造物品骗取钱财。
因此,为了防范不良行为者恶意兑现,专家们加快了对借据真实性的研究。 虽然借条因年代久远而有一定程度的损坏,有些字迹难以辨认,但基本可以确认借条是真实的。
因为当时红军有固定格式的用毛笔写的借条,具体借款人和借款金额都是在实际借款时填写的。 这张借据和当时红军的借条一模一样。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终于揭开了这张借条的**。 据《孝感县志》(1992年版)记载:“1930年6月,红1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打阳平口战役后,扩编,兵力从1200人增加到1500人.......
1930年,杨长银和儿子杨文顺家所在的大武山地区,是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旅孝感县特勤营第一支队的秘密联络点。
他们非常支持革命,拼凑了400块钱,给了红军。 所以,杨明荣老爷子手里的借条真伪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现在这400块大阳能换多少钱呢?
虽然400大洋的汇率是红军的借据,但当地**自然没有理由不付钱。 孝感市小昌县财政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经专家鉴定,借据是真实的。
但是,由于价格难以准确计算,因此只能使用大米或日用品的价格进行粗略计算。 1930年,海洋相当于今天的60到80元,也就是说,当年的400个海洋在2015年的价值在24000元到32000元之间。
最终,杨明荣老人按照1:100的比例,拿到了市政府支付的4万元**。
* 鼓励杨明荣三代人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发放援助金4万元。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2655元,对老年人来说是一大福音。
这张承载着85年历史、见证了红军发展的借条虽然价值不菲,但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共产党军队能在22年内建立新中国。
答案就在这张借条上——群众坚定不移的支持。 正是因为人民的选择和支持,共产党才能与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历史。
人民铸就了红军,红军源于人民,红军与人民同在! 时至今日,这颗英姿飒爽的灵魂依然在保卫国家,在每一次重大灾难中始终是人民的守护者,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挺身而出。
让我们向那些继承无畏精神的人致以最深切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