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从传统到现实,从东到西再到南北,北京这片土地独树一帜,生机勃勃,生机勃勃。
2月26日重要讲话十周年”。
十年前的早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随后的十年,京津冀牢牢抓住了“解除北京非首都职能”的“牛鼻子”,协调发展迈上了更高台阶。 十年后的今天,新京报评论部推出“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系列评论,共同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非凡十年。
2024年2月21日,北京下雪后,她从景山公园眺望钟鼓楼。 新京报数据图。
新京报社论。
今天是习总书记2月26日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北京视察结束时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要点是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
总书记表示,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级和谐宜居城市。 这为未来“建设什么样的资本以及如何建设资本”提供了根本指导。
北京因首都而繁荣,成为首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特殊战略定位下,北京已发展成为服务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辐射京津冀乃至全国。 北京既是“首都”,又是“城市”,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都市。
建设什么样的资本,如何建设资本“,是新时代北京如何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命题。 换言之,只有明确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才能把握北京城市建设的“牛鼻子”,才能更好地规划、布局和落户北京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
2017年9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北京市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有有无”。 从此,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也真正诠释了“一根头发动全身”和“一儿子活全身”的含义。
作为首都,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放在首位,严格执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管控规定,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逐步降低核心区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商业密度和旅游密度,持续改善政务环境。
到2022年底,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094人50,000,比2015年的高点减少20290,000人。 中心城区腾出的空间开始转型升级,批发市场“改造”为一流建筑,旧商业区升级为潮流新地标,旧厂业转型,在腾出的土地上建城市公园。
2023年10月26日,北京副中心运河商圈,矗立在高层写字楼上,俯瞰大运河美景。 新京报记者王元正摄。
十年,就像一种砝码,衡量着这个资本的变化和成长。 如今,在“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指引下,这座历史与现实交织、集政治、文化、国际交流、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古都,日益展现出庄严、优雅、有序、开放的城市形象,绽放着一座伟大都城的无限魅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北京城市功能得到加强和完善的背后,是“首都”与“城市”发展的辩证体系。
1.城市建设的加减法结果。 如果说过去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得到明确、加强和建设的十年,那么,过去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得到缓解、城市继续减少发展的十年。
为了加强“四个中心”建设,北京成为第一个提出减速发展的特大城市。 为此,北京将坚定不移地放开非首都功能,重点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两翼。
如今,城市副中心框架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成了副中心城市骨架的“四梁八柱”,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副中心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和市民追捧的“新顶流”。
同时,93家央企子公司落户全市副中心,200多家央企分公司扎根雄安。 加快推进首批4个央企总部和4所高校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救助项目。
在一加一减法之间,“首都”功能进一步强化融合,非资本功能不断缓解和迁出,世界级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十年奋斗不平凡,厘清了首都功能的战略定位,推动了北京的城市发展,实质上是北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结果,坚定不移地从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为增长收集资源到缓解非资本功能以促进发展,从城市管理到特大城市治理。
十年来,天色更蓝,水更清澈,经济发展更稳定,科技水平更高,市民幸福感更强......十年来,从传统到现实,从东到西再到南北,北京这片土地独树一帜,生机勃勃,生机勃勃。
十年艰苦奋斗,争先恐后。未来,“首都”与“城市”的变迁与和谐仍将是北京城市建设的主线。 从本质上讲,这取决于城市建设者能否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把全体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根本目的,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编辑:徐秋英。
校对 赵琳, 杨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