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叶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浙江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吴飞(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青年记者》,2023年第14期。
摘要:本研究阐述了时间感知对个体思维、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影响,社交网络**、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等媒体也对时间感知产生重大影响。
时间感知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感知时间的流逝,人们能够规划未来,评估经验,并相应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时间感知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思维过程,而且对行为调节、决策和生活满意度都有深远的影响。 时间感知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生活是由连续的时间片段组成的,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决定和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时间感知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调节至关重要。 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解释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例如压力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时间感知在决策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对时间的感知会影响我们如何权衡眼前的回报和长期利益,这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 时间感知在社会互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需要同步他们的行动以满足社会规范和期望,这需要对时间的精确感知。 此外,时间感知对个体行为调节和目标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的时间感知会影响他们感知和利用时间资源的方式。 良好的时间感知可以帮助个人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决策过程,增强他们对时间的控制感。 相反,时间感知的缺乏或不平衡会导致浪费时间、拖延行为和难以实现目标。
媒体时间关注的是媒体如何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丰富多样。 Innes是研究媒体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先驱之一。 他认为,媒体存在时间偏见,强调媒体对历史的持久影响,而空间偏见则侧重于媒体如何改变对地理和空间的感知[1]。 麦克卢汉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英尼斯的观点,英尼斯认为“媒介就是信息”,强调媒介本身而不是其内容对社会和人类感知的深刻影响[2]。 威廉姆斯提出了“流动性”的概念,描述了电视节目如何形成一个连续的流动,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3]。 莱文森探讨了数字如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如何创造了所谓的“实时”通信[4]。 拉什科夫展示了我们如何感受到数字时代的“当下的冲击”,一种被无数即时信息淹没的感觉,这反映了我们对时间的新理解和我们面临的新挑战[5]。
因此,对时间感知的深刻理解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时间感知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如社交网络、虚拟现实、AI聊天机器人等与时间感知相关的话题,并考虑了其对人们思维、决策、行为、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交**和时间意识。
维特考尔指出,社会化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点查看和分享过去的记忆,同时,它也将我们拉向永恒的“现在”,他称之为“时间扁平化”的现象[6]。 Turker研究了社交如何改变我们对“现在”和“互动”的理解。 她认为,社会化创造了一种“永远”的文化,使我们总是期望立即得到回应,从而强调我们对时间的感知[7]。 范迪克对社会性进行了详细的历史批判,重点关注社会化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他认为社会化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使我们陷入“永恒的当下”[8]。 汉弗莱斯主要关注社会化如何影响我们记录和理解日常生活的能力。 他发现,通过社交**,我们更频繁地记录和分享生活中的时刻,这增加了我们对现在的关注,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回忆过去的方式[9]。 所有这些文献都提供了关于社会化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的看法的见解。
a)社会化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社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看法。 首先,社会**的“即时性”导致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的改变。 我们期待即时响应,即时信息更新,这种对即时性的期待和满足加速了我们的时间感知,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更快[10]。 这与传统的书面或面对面交流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需要更长的等待和反应时间。
其次,社交网络的“永恒现在”现象也影响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在社交网络上,新旧信息同时存在,更新和交换的信息是连续的。 这在社会上混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导致连续的时间感消失,使人们处于“永恒的现在”状态[11]。 然而,这种困惑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时间的理解或感知。 相反,我们可能正在适应一种新的理解时间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强调时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而不是静态的、线性的时间顺序[12]。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新的时间管理和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间感知模式和环境。
最后,使用社交**也会导致“时间扭曲”现象。 过度使用社交**可能会让人们对实际花费的时间感到惊讶。 人们往往会低估他们花在社交上的时间,因为社交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会让人们忘记时间[13]。 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经常遇到的一件事是时间扭曲或时间扭曲感。 这是因为当人们完全参与一项活动(例如使用社交**)时,他们往往会忽略时间的流逝,从而低估他们在该活动上花费的实际时间。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流体验”[14]。
2)社交**和实时感知的区别。
然而,在社会环境中,时间感知的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社交网络不再受自然时间的限制,它提供了24小时连续的信息流,用户可以随时访问新信息,这打破了自然时间活动的定义[15]。 其次,社交**也改变了我们对社交时间的看法。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实时的交流平台,用户可以随时发布和访问信息,这使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看似“永恒的现在”状态中[16]。
此外,社交**的设计也强化了这种时间感知的变化。 许多社交网络采用算法来推送消息,通常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是基于用户的行为和偏好。 这使得社交**时间更像是一种非线性的、个性化的时间,而不是我们在物理世界中体验到的线性、同质的时间[17]。
因此,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看法,使其更加个性化、碎片化和更“当下”。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我们的信息消费行为,还可能影响我们对生活节奏的感知和控制[18]。
iii) 社会化对时间感知影响的一个例子。
社会互动对时间感知的影响可以在多种情境下观察到,为此我们使用了时间感知问卷,作者向232名大学生发送了一份问卷,得出了以下结论。
1.时间感知和技术使用:大多数受访者(81。4%)在使用技术时忽略了时间的流逝,这可能与“流媒体体验”有关。
2.技术使用与自我控制:而大多数受访者(66。5%)认为自己更有自我控制力,但他们在使用技术时往往会忽略时间的流逝。这可能与自我控制理论有关,该理论指出,人们在面对**(例如有吸引力的技术)时,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可能会下降,导致他们忽略其他重要任务。
3.时间焦虑和人格特质:一些受访者(139%)经常对时间感到焦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时间感知和技术使用行为。
表1:具有时间意识的深度访谈的问题和结果。
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对问卷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读,对13名受访大学生进行微信和微博使用情况调查,得到的结果基本如表1所示。 笔者认为,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对人们的时间管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
虚拟现实和时间感知。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对时间的感知有着独特的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让用户感觉仿佛置身于虚拟环境中。 这种沉浸感导致了对时间的感知的一系列变化。
a) 虚拟现实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首先,时间失去了意义并操纵了时间。 虚拟现实中的时间感知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现实中时间的理解。 在虚拟环境中,时间的流逝往往与现实世界中的时间不同步,这会使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更加模糊。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让用户操纵时间,进一步改变人们对时间的感知[19]。
其次,时间膨胀和时间压缩的体验。 沉浸于虚拟现实中的感觉会让人感到时间膨胀或时间压缩。 当人们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时,他们可能会失去时间流逝的感觉,感觉时间变得相对较长。 相反,当人们沉浸在令人兴奋或高度娱乐的虚拟场景中时,他们可能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20]。 这种时间感知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体验持续时间和时间使用的评估。
2)虚拟现实与实时感知的区别。
首先,时间体验的灵活性。 虚拟现实中的时间感知可以更加灵活和有弹性。 实际上,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无法改变或控制它。 然而,在虚拟现实中,用户可以通过暂停、快进或回放等功能来控制体验的时间流逝,这使用户能够主动操纵时间[21]。 这种时间体验是虚拟现实时间和实时体验之间的显着区别之一。
第二,时间感知的变化。 虚拟现实环境可以改变人们对时间的感知。 在虚拟现实中,用户可以体验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他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现实世界不同。 研究表明,当人们沉浸在令人兴奋或高度娱乐的虚拟场景中时,他们可能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22]。 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很容易让人忘记现实世界中时间的流逝,而感知负荷的增加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改变他们对时间的感知。
第三,时间压缩和扩展。 虚拟现实可以创造一种时间压缩或扩展的感觉。 通过模拟不同的场景和体验,虚拟现实让用户在短时间内体验到丰富的体验,让时间感觉被压缩。 然而,当用户沉浸在沉浸式虚拟环境中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时间变慢或扩大,因为他们对环境中的细节更敏感,并感觉到事件发生并持续更长时间[23]。
iii) 虚拟现实对时间感知影响的一个例子。
首先,对时间流逝的控制。 虚拟现实可以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从而操纵时间的流逝。 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控制感使用户能够主动操纵时间,进一步改变他们对时间的感知。
第二,时间经验的主观性。 虚拟现实中的时间感知是高度主观的。 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虚拟体验中的时间感知有不同的评估。 这种主观性可能受到个体心理状态、情绪体验和目标取向的影响[24]。 因此,人们在虚拟现实中对时间的感知是一个高度个性化和依赖于语境的过程。
具有时间感知能力的 AI 聊天机器人。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感知时间的方式,带来了更即时、更灵活、更高效的沟通体验。 但是,我们需要适度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了解它们的局限性,并确保我们能够自主管理我们的时间。
a)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首先,对即时反应的期望。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快速响应和实时交互性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能够立即响应用户的消息,使通信更加即时。 这可能会导致用户对时间的感知发生变化,更加关注“现在”的反馈和响应速度。
其次,互动没有时间限制。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虚拟性质使交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用户可以随时与机器人进行对话。 这种灵活性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使沟通和交流不再受时间限制,创造了一种“时间无边界”的体验。
第三,提高时间效率。 AI聊天机器人的智能算法和自动化能力,使信息处理和任务执行更加高效。 它们可以快速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从而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时间效率的提高可能会让用户觉得时间过得更快,因为他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并获得所需的信息。
最后,虚拟存在和时间感知。 与真正的面对面交流不同,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互动是通过虚拟界面进行的。 这种虚拟存在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一些研究指出,当与虚拟**互动时,人们可能会感知到更快的时间流逝,这可能是因为虚拟存在的非真实性质压缩了对时间的感知[25]。
2)AI聊天机器人与现实世界时间感知的区别。
首先,虚拟性质和时间限制。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互动是通过虚拟界面进行的,而不是真正的面对面互动。 这种虚拟性质使得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与机器人进行交互成为可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机器人进行对话。 与现实世界的时间感知相比,AI聊天机器人的交互更加灵活和具有时间弹性。
第二,信息处理速度和时间感知。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在处理和提供信息方面速度很快。 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准确的答案并解决问题,从而节省用户的时间。 这种有效的信息处理可能会改变用户对时间的感知,使他们觉得时间过得更快,因为他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信息[26]。
第三,用户自主性和时间利用率。 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交互可能比现实世界的时间感知更容易让用户陷入时间困境。 由于机器人的虚拟性和便利性,用户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与机器人交互,而忽略其他重要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自主性和时间之间的这种关系可能会影响用户对时间的感知和对时间利用率的评估[27]。
iii)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对时间感知影响的一个例子。
首先,时间扩展。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即时响应和非现实世界的时间限制允许用户在自己方便的时候与机器人进行交流,进一步改变他们对时间的看法。 例如,跨时区,用户可以与位于不同地区的机器人进行实时通信,从而消除了传统面对面交互所考虑的时间因素。
第二,时间弹性。 与 AI 聊天机器人的交互比面对面的交流更具弹性。 无论时间如何,用户都可以随时开始、暂停或恢复与机器人的对话。 这种时间灵活性允许用户更自由地管理和安排他们的时间,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与机器人互动[28]。
再次,时间效率。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高效率和自动化处理能力可以减少用户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 机器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准确的答案和指导,节省用户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这种时间效率的提高可以改变用户对时间的看法,使他们觉得时间过得更快,因为他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获得所需的信息[29]。
最后,时间的幻觉。 在与AI聊天机器人的互动中,可能会有一种时间错觉。 由于机器人的快速响应和持续的交互,用户可能会觉得时间流逝得更快,甚至失去对时间的准确感知。 这种时间错觉会导致时间分配不当和时间感知的偏差。
结论和讨论。
媒体对时间的感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我们感知和利用时间的方式。 时间知觉对个体的思维、决策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控制和社会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媒体对时间感知的影响,并适应这些变化,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时间,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形态的不断变化,媒体对时间感知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进一步了解媒体对时间感知的影响。
1)我们可以关注不同媒介形式对时间感知的不同影响。
不同形式的媒体,如社交**、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等,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研究可以比较不同形式的媒体在时间感知上的差异,以及差异的机制和原因。
2)可以探索媒体使用的时间模式和时间管理策略。
不同的媒体使用习惯和时间管理策略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时间感知和时间利用。 研究可以调查人们在使用不同媒体时如何分配时间、时间规划策略和时间优先级,以及这些因素对个人时间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3)可以通过媒介的运用来关注时间观念和意识的塑造。
媒体的使用可能会对个人的时间感知和对时间的意识产生影响,包括对时间的评价、时间的价值和时间的压力感。 研究可以探索媒体使用与个人对时间的感知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影响这种关系对个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4)注意媒体对不同人群时间感知影响的差异。
不同的人群可能对媒介对时间的感知有不同的敏感性和反应。 研究可以探索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在媒体使用和时间感知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通过未来对媒体对时间感知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媒体对个体时间感知的机制,揭示媒体在时间管理和行为决策中的影响因素,为媒体的设计与使用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这样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时间的挑战,优化时间的利用,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文是浙江省哲学与社会规划项目“互联网新闻事件流行语的思想镜像表征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理论范式创新研究”(批准号:21&ZD31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innis, h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m].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1.
2]mcluhan,m.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mcgraw-hill education.1964.
3]williams,r.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m].routledge.1974.
4]levinson,p.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m].routledge.1999.
5]rushkoff,d.present shock: when everything happens now[m].current.2013.
6]wittkower,d. e.facebook and philosophy: what's on your mind?[m].open court.2010.
7]turkle,s.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m].basic books.2011.
8]van dijck,j.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 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9]humphreys,l.the qualified self: social media and the accounting of everyday life[m].mit press.2018.
10]wajcman,j.pressed for time: the acceleration of life in digital capitalism[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5.
11][12][16]hassan, r.media, politics and the network society[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7.
13]vorderer,p., krömer, n., schneider, f. m. (2016). 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 explorations into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of social media and mobile smart devic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ior,63,694-703.
14]csikszentmihalyi,m.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harper perennial.1990.
15]wajcman,j.pressed for time: the acceleration of life in digital capitalism[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5.
17]d**is,j. l.theorizing time in digital media. information[j].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5,18(6),726-740.
18]humphreys, l., karnowski, v., von pape, t.evolving mobile media: uses and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mobile internet[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3,18(4),491-507.
19]slater, m.immersion and the illusion of presence in virtual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8,109(3),431-433.
20][22]triberti, s., repetto, c., riva, g.psych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virtual reality-based analgesia: a systematic review[j].cyberpsychology, beh**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4,17(6),335-345.
21]slater, m.immersion and the illusion of presence in virtual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8,109(3),431-433.
23][25]slater, m., spanlang, b., sanchez-vives, m. v., blanke, o. (2010). first person experience of body transfer in virtual reality[j/ol].plos one,5(5),e10564.
24]wiederhold, b. k., d**is, r. p., wiederhold, m. d., kaneda, m. an approach to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for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a case report[j].cyberpsychology, beh**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2014,17(3),187-190.
25]slater, m., wilbur, s.a framework for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five): speculations on the role of pres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1997,6(6),603-616.
26]lee,k.m.presence, explicated[j].communication theory,2004,14(1),27-50.
27]huang, h., zhang, s., liu, s., hou, c.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 a virtual reality: curr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j].virtual reality & intelligent hardware,2020,2(2),198-214.
28]ferguson,c.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epfakes, and the uncertain future of truth.[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19,74(7),820-826.
29]grimes, s. m., kerr, n. l.we are what we pretend to be: the effects of **atars on social influen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1,47(6),1291-1294.
本文引用引文格式:
叶欣, 吴飞. 媒体技术对个体时间感知与应对策略的影响[J].青年记者, 2023(14): 1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