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于华,很高兴来到'与慧同行'直播间。 苏桐不用打招呼。 ”
我通常会反驳于华。 他说天气很好,我想反驳。 ”
直播一开始,于华和“文人小丑”苏彤的幽默对话,成为观众的焦点。 网友纷纷留言,怎么会有无声的作家? 只有三个互相拆的老朋友。
2月28日晚8点,著名作家于华、苏彤、《丰收》杂志主编甫鑫齐聚“与慧同行”抖音直播间,与董玉辉畅谈中国文坛重要之作《丰收》杂志与当代文学创作的故事。
直播上架的产品分别是2024年4期《丰收特刊》和年内6期(双月刊)《丰收》,售价分别为184元和158元。
截至发稿时,两小时直播收到17亿点赞,最高实时**数超过48万人,带动国外销量超过1240万元,数据还在不断增长,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传统文学直奔读者的力量。
于华、苏彤、程永新是《与慧同行》直播间的嘉宾。
梦想开始的地方,于华苏通在电视上为“收获”。
《丰收》由巴晋、金毅于1957年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也是无数文学爱好者梦想的起点。
陆遥的《生》、于华的《活着》、贾平瓦的《秦腔》、迟子健的《二君河右岸》、莫言的《青蛙》、苏桐的《黄麻雀》、金玉成的《花》......《丰收》出版了无数文学经典,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简写版”。
在直播中,苏彤回忆说,早在1997年,他和余华一起参加了《焦点访谈》节目,讨论的话题是《丰收》杂志是否应该接受广告。
巴金先生曾经说过,读者来《丰收》是看文学的,不是看广告的。 于华感叹,这些年来,《丰收》坚守初心,坚持纯文学,从不刊登广告,特别可贵。
在余华眼中,《丰收》是中国文学中“羊肠道”中最拥挤的一条,是中国文学的“道琼斯指数”和珠穆朗玛峰。
这本出版物伴随着我们的文学成长,如果没有《丰收》杂志,《在细雨中大喊大叫》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余华说自己与《丰收》有关系,四分之三的作品都是在《丰收》上首次发表的。
苏童也表示,《丰收》是文学青年心中的巅峰,“如果能插上一面红旗,那不仅仅是一次访问,这是他在文坛立足的根基。 “收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我们一生的工作息息相关。 ”
于华和苏彤在直播间交流。
突破圈,传统文学在互联网上找到读者
一个月前,《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石占军、著名作家梁晓生、蔡崇达来到《与慧同行》直播间,成为首家在直播领域试水的文学杂志。
对于《人民文学》来说,这次直播就是寻亲。 直播间里,施占军深情地说。 当晚,2024年度订阅的《人民文学》99本售罄20000册,成为传统文学的“高光时刻”。
而余华、苏彤、程永新也在《好文学,好朋友》的直播中吸引了无数读者。
从《人民文学》的网上“亲家搜索”,到《丰收》的网上“约会”。 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信息传播模式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学也在与时俱进,努力突破。
从去年开始,《丰收》杂志就一直与董宇辉的团队保持联系。 《丰收》杂志主编永新表示:“直播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它能真正把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作家传递给读者。 如果这被证明是可行的,那么我们需要尝试一下。 中国文学读者的规模,老一代、中年一代和年轻一代,其实是惊人的,等待着我们以各种方式接近。 我相信,只要我们迈出这一步,前方的道路就会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
相信随着《人民文学》《收获》等传统文学杂志积极向读者视野迈进,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将在互联网上“收获”。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