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鲁邦子》,又称山西邦子,简称金剧,是我省人民喜欢看的地方剧。 据相关史料记载,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它最初形成于太原州十县和汾州八县,后逐渐扩展到太原附近、东西山和山西北部广大地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远在内蒙古、陕西、河北、甘肃、四川等省份。
地区,并在清代光绪年间到本世纪。
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繁荣。 有众多的阶级和社团,名人云集,演出的曲目超过500种,**演唱、表演日趋完善,形成了一种朴素、清新、热情洋溢的艺术风格,受到我省城乡人民的欢迎和赞赏,在长城内外闻名,在京津闻名于世, 但在打开我省的史籍和经典时,很难找到金戏的相关史料和记录。旧社会的艺伎说话轻声细语,谁愿意为他们立碑? 近日,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省戏剧研究院联合出版的《晋戏百年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艺术资料,填补了晋戏历史上的“空白”,为晋戏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唱出了一首激情澎湃的颂歌,实在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作品。
我省近九十岁老艺术家王勇的《历史文字》。
老先生叙述说,它是由省戏剧研究所的刘菊才同志和段树仁同志丰富编纂的。 它真实而详尽地描述了从清朝中期到解放初期的200年间太原州十县金戏的兴衰; 讲清朝至今从道光、咸丰等50多个知名剧团,200多位优秀艺术家,以及众多演出、轶事、笑话、风俗民俗等丰富的史料,生动展现了中鲁邦子在其发源地的历史风貌。 它内容丰富、流畅、公平且有趣。
阅读欣赏也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为广大专业戏曲工作者、研究者和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艺术鉴赏,值得一读。
读了几遍,我有如下的感受:
1.《史语》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晋戏作为山西代表性戏曲的出现和发展轨迹,也看到了太原周边广大地区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锦剧艺术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史记》堪称研究山西戏曲文化习俗的精彩著作。
2、通过对50多个知名剧团、200多位著名歌手的生动刻画,本书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舞台实践和精致的艺术特色。 几代著名歌唱家一直传承着独特的技艺,代代相传,传授技艺,相互磨砺,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为我们振兴和繁荣戏曲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可以预见,在未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它的特殊价值。
3、通过对近百年来晋戏兴衰轨迹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代艺术家的艰苦创作和艺术风格; 同时,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艺术规律:比如,改革创新可以大有力,保守僵化必然会堕落衰落,歌剧必须走“雅致、共同欣赏”的道路,与命运同等的人民共呼吸,一旦歌剧与人民分离, 必然会倒退,消失等等,这对我们今天振兴山西戏剧艺术,不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吗?
原文发表于太原**,1986年4月12日)。
赵华云:《剧友》主编,全国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