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中南民族大学讲师)。
首发:腾讯新闻@新乡)每年春节,农村青年相亲、结婚都成为热门话题。今年回到家乡,我最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的年轻人结婚越来越困难,他们可能真的进入了“婚姻难时代”。 用河东农民的原话来说,“一子一百万就结婚”,“离婚是家常便饭”。 经过反复验证,笔者发现,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普通农民家庭正在经历的活生生的社会事实。 问题是,为什么现在普通农户的结婚成本这么高,而这100万的资金又要来自**? 换言之,农民如何应对婚姻难的时代?
一
在豫东平原的坐标下,该地区近年来也成为农村彩礼的高原之一,从2020年的约15万元涨到现在的约25万元,房车普遍成为硬条件。 “一个儿子结婚要100万元”,普通农户面临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这几乎成了当地农民的共识和事实。 有鉴于此,笔者采访了一些长期在村里生活,热衷于参加村里婚礼、丧葬等礼仪关系的亲朋好友,深深扎根于村里熟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深谙当地社会与世人打交道的方式, 并熟悉当地农村婚姻生活的相关情况。
据了解,在豫东平原地区,一个普通农家的结婚费用具体细节如下。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个案例,它们都来自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案例一:51岁,两个儿子,小儿子将于2023年底结婚。 他的婚费:订婚28万元,买车21万元,小区买房42万元,婚產吾队1万元,换嘴1万元,40桌宴席,其中烟酒3万元,三金2万元等,共计98万元。 其中,父母借了20-30万元。
案例2:40多岁,儿子,2021年底结婚。 2017年,全县共购置房屋50万套+装修。 彩礼是240,000。 买一辆车23万元。 宴会、烟酒、婚宴3万元等。 总成本为100万。
从我们的采访来看,一个儿子结婚要花100万元,这在豫东平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由于传统重男轻女、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性别比例失衡,以及高婚低婚模式等多种因素叠加,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给农村青年带来了婚姻难的困境。 从豫东平原的经验来看,农村地区男女比例失衡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相亲成功率越来越低,年轻人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这无疑加剧了结婚时代的难度。 因此,本文试图进一步回答:在高昂的婚姻成本的社会事实下,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如何应对这种婚姻压力?
二. 二.第二
本来我以为“一子娶100万”,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和压力,结婚成本这么高,普通农户家庭能承受得起吗,农村买不起婚的未婚大龄青年人数会不会大幅增加? 结果,令我惊讶的是,在一个有200户人家的村子里,除了少数单身老人外,30岁以上的未婚年轻人很少。 据了解,目前只有一名30岁以上的未婚青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到这个村子,主要原因是他长得不帅,不做本职工作,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半吊”,之前在外面有小偷小摸的黑历史。 在村民眼中,这样的“打单”是他们必然的命运。 因此,年纪较大的未婚青年屈指可数的事实也说明,在高昂的婚姻成本下,大多数农户家庭基本能够帮助后代完成婚姻的人生任务。
问题是,在婚姻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豫东平原没有多少农村老年青年因为结婚成本高而未婚? 如果大多数农村年轻人都买得起结婚,一个儿子结婚要花100万,钱从哪里来?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我的一些亲戚和朋友。 综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首先,至少需要15年的持续积累。 在有儿子的家庭中,父母通常会提前 15 年开始计划和存钱。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只有三五年,谁也凑不上70-80万元。 如果他们不做生意,农村人就不太可能想发财。 如果只是靠打工,一年5万元的余额已经很了不起了。 因此,既然父母结婚后就开始生活,除了必要的日常开支外,剩下的钱一定要留给下一代,供后代结婚、盖房、买房、买车使用。 从当地中年人的经验来看,一般都是在25岁结婚的时候就开始存钱了,43岁左右就开始面临孩子相亲结婚的大事了。
据了解,在2008年之前,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积蓄基本没有2万元,因为当时的工资水平很低。 一位中年农民回忆说,2013年以前,儿子24岁,家里只有不到10万元的积蓄,儿子结婚前有两笔大笔支出,一笔是2004年花了4万多元盖房子,一笔是老母亲住院5万元。 近十年来,当地农民开始大规模在温室种植西瓜,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如果夫妻俩种10亩左右的西瓜,基本上每年可以节省5万元左右。 如果夫妻俩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可以把西瓜种植规模扩大到20亩左右,能活下去的一家人一年就有可能有10万元的余额。 近十年来,很多农户因为大棚里大规模种植西瓜,在村里盖楼房,甚至在县里买了房子,娶了儿媳妇。 春节期间,笔者发现前几年熟悉活跃的邻居不在家,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天气变暖,西瓜苗长得太快了。
第二,长期的低消费习惯。 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儿子出嫁前基本上不会有超过5万元的大笔消费,除非涉及盖房子或老人去世等大事。 据采访,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每天的消费是每年3-4万元。 其中,主要支出包括每年投入农业生产2万元,每年投入6000-7000元用于恩惠交流,每年约1万元用于农历新年。 总体来看,豫东农户消费相对克制。 由于当地平原地区土地资源优质,尚未脱离农业生产,大米、面粉、油料、蔬菜、蛋类、家禽等生活物资的自给率相对较高,一家人吃饭的生活费往往不超过10元。
笔者观察到,豫东农户普遍保持着高积蓄、低消费的传统习惯,即儿子一般在结婚前积攒了数十万积蓄,而日常消费相对克制,与其他地方相比,该地区农户的消费转型相对缓慢。 比如一般家庭的饮食习惯是一顿饭炒一道菜,两个老人的日常饮食一般是馒头+粥+酱豆,但有客人的时候一定是丰盛的款待。 这就是当地老祖宗所说的“过日子”的逻辑,用饿死老祖宗的话来说,“丢米丢面子就是有罪”。 影响这种客观行为逻辑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高积累和低消费,圆满完成后代结婚的人生任务,而婚姻成本的增加,让父母对后代的代际责任显得越重越重。
第三,祖父母的资源传递和代际支持。 每年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去看望老人,顺便给红包的时候,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推辞,不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孙子孙女的结婚买房发愁。 事实上,祖父母也通过资源交付和代际支持参与孙子婚姻的核心目标。 具体来说,一是经济支持,比如邻居的儿子在一年前的相亲过程中要了25万元的彩礼,邻居在村里主要种西瓜,花了15万元给儿子买车结婚,县里花了60多万元买了一套房子,已经借了, 所以家里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送彩礼,于是爷爷主动拿出10万元的养老钱给孙子送彩礼。二是劳力保障,当地老百姓一般的生计就是在温室里种西瓜,一般对于老祖宗来说,只要还能干,一般都会主动去西瓜田里帮忙种瓜和杂草,持续提供5-10年的劳力保障。 春节期间,总能看到老人们在墙边辛苦编织手工艺品,老人们说“你难受,赚钱吃包子”,其实你并不想给孩子增加养老的负担。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为孙子孙女支付结婚费用的能力,往往是由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高积累、低消费和自我剥削来支付的。
第四,两个儿子必须借外债。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每年有4-5万元的劳动力盈余是好事,至少要存15年。 如果夫妻俩一年能攒下7万-8万元,这样的儿子结婚就不用借钱了。 但如果是两个儿子的家庭,那么父亲负债累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来说,儿子结婚后,父母前半生的积蓄都花光了。 有的家长在儿子结婚后,忙着继续挣钱还债,如果借20万元,至少需要4-5年的积累才能还清。
可以看出,一个儿子的家庭,如果父母勤劳、能干、勤俭节约,并且持续积蓄15年以上,爷爷奶奶可以照顾好自己,甚至进行代际扶养,期间全家没有大笔开支超过5万元,比如大病, 那么如果一个儿子结婚了,父母付出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但两个儿子的父母必须借外债。农户一般优先向亲戚朋友借钱,借不出去就得去银行贷款。 但是,后代结婚的所有费用都是由父母支付的,父母借了父母的债务,儿子很少帮忙还债。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对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肃然起敬。在婚姻困难的时代,他们不仅承担了繁重的代际责任,而且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和良好的品质。 然而,当父母掏空一切帮助后代结婚时,越来越多的年幼的孩子似乎把父母无私的爱视为理所当然,许多年轻人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表现出心智不成熟或缺乏责任感。 尤其是当看到身边一些年轻人因为琐事匆忙离婚时,不禁让人感叹不已。 因为父母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打单身汉,所以二婚的成本不亚于一婚,这对父母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张欢,中南民族大学讲师。
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