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对虾养殖、虾与蔬菜共生农业项目方案
一、项目起源
生态养虾模式的工作原理:“生态养虾”的核心是遵循能量守恒规律,这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 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学,只要有能量转化,就必须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人类对煤炭、石油等燃料以及水电、风能、核能等各种能源的利用,都是通过能源转换来实现的。
生态对虾养殖系统成功地将养殖水体中虾的排泄物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饵料转化为含有微生物的蔬菜的营养物质。 实现价值循环利用,收获优质虾和青菜。
虾青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态种植养殖技术,由小川先生首创,经过三年的实践和验证,已积累了近60项专利、商标和知识产权,具有很高的可复制性和可行性。
虾类与蔬菜共生是利用鱼菜共生互补,将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将养殖水体中饵料、粪便等养分产生的氮、磷等养分转化为植物能量,生产过程中不仅没有“三废”排放,而且是以“绿色”无污染为主题, 走在环保前沿,实现育种、种植与环保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虾类和蔬菜共生系统”是一种种植养殖循环利用的新模式,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链延伸的理念,实施生态循环养殖、环境控制; “鱼虾蔬菜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让养殖户从传统的“粗放养殖”转变为“高效生态循环养殖”,减少对虾养殖对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依赖,养殖基地可在大中城市周边灵活布局,具有短途运输的时效性和成本优势。
小川虾蔬共生系统在广东、海南、江苏、四川、浙江、贵州、广西、黑龙江等省区建立了农业养殖生产基地; 呈现出以基地带动周边发展的趋势,即区域级示范基地,通过技术、配套、装备、管理等方式,以多线发展的形式实现循环农业发展,农民在周边致富。
二、项目构成及基本情况
1.虾与蔬菜共生的基本组成。
一套标准的“虾蔬共生”体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虾蔬共生”是一种无土栽培模式,不限制土壤和周边环境,可利用全市观光生产发展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可通过活体运输的物流链集中到郊区进行生产。
500立方米水体养殖池: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对虾养殖主区,池体坡底便于粪便收集和冲浪混合氧,并有专用搅拌池和曝气系统。
600-800平方米电控潮汐过滤种植槽:利用种植槽底部和上部植物根系的过滤材料,配合电控潮汐控制系统,实现净化水体分解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并被蔬菜和植物吸收利用。
当一立方米虾的密度达到18-20斤时,虾池和过滤种植池的组合可以达到稳定的水质。
一套海水淡化标准粗制:2-3毫米虾苗可脱盐粗,海水盐度从千分之十八降低到千分之三以下,可适应淡水养殖和蔬菜种植,这个阶段大约需要20-30天,正常虾苗可以长到3-4厘米以上,此时可分成池或转移到大池塘养殖; 在大型池塘养殖后期,标准粗可同时稀释,最多可节省一个月的养殖时间,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
一套储水和制水系统:外源水可进行生物物理处理,确保水源安全且无外源污染,也可将细菌相和藻类相培养到系统中,作为海水淡化和养殖的日常补水。
3、生态养虾项目投资预算
1.建筑面积:该系统是总面积2亩,一套1200平方米的标准系统,面积是最佳配置,不能缩小和扩大,如果要建造大面积的多个系统,如100亩可以建造50套系统。
2、养殖温室:包括供暖、制冷、防虫、通风等系统,费用约16-20万元。 现有农标玻璃温室可采用,但要视情况进行减量加固,以满足系统要求。
3、土建工程:养殖主池500立方米,养殖槽和标准粗塘建设投资约20-25万元。
4、系统未准备:发酵罐、脱碳机、鱼粪分离器、潮汐发生器、流量泵、防吸罩、曝气泵、发生器、管道等电器等,约20-25万。
5、过滤材料:生化球、发酵分解滤袋、珊瑚石、陶粒等。
生态养虾标准体系总投资80-90万元(不同地区、不同建设标准的总投资会有所不同和变化)。
项目建设周期:6个月-1年。
五、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年产量数茬:标准制有大池塘、海水淡化标准粗塘和水塘组成,幼苗在标准粗塘养殖一个月左右,最多4-5厘米入塘2个月即可**,一般养殖周期为3-4个月。 在正常管理条件下,系统每年可生产4-5根茬口,时间点为标准厚度和大池。
2、年产量:养殖池水域面积500立方米,系统设计生产能力每立方米15-20斤,每茬产量7000-10000斤,年产量3斤5-50,000斤。
3、年产值:在我国沿海对虾产区,年均虾价在25元左右,年产值在85-100万元。 在中国大陆北部和云贵川,年均虾价约40元,年产值140多万元。
4、生产成本:正常季节一斤虾的成本,虾苗08-1元,12斤饲料养一斤虾5-6元,水电人工2-3元,每斤虾成本10元。
5、年收入:沿海地区45-80万元,大陆地区90万元以上。
6、投资周期:沿海地区 15-2年。 内地 1-15年。
6. 社会和生态效益
1、有利于调整农产品结构,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乡村振兴。
生态循环农业是依靠传统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和演变,一直被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最好的模式,也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 项目的实施不仅能起到示范和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作用,通过技术培训和育种推广,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致富,而且项目承包方可得到项目发展壮大的扶持,为项目带来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风险低、效率高等特点。
通过实施虾类和蔬菜共生体系,有效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提高了农民的有组织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项目实施后,通过“公司+基地+农民”模式,以公司为主导,结合当地情况和企业实际情况,采取“有序农业”的方式,全村大力带动虾特色水产品“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联系机制, 与当地人民签订保证购买协议,带领群众发展对虾养殖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农业科技的普及,形成规范种植、配套养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促进当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转变小农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使人民群众融入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3、以辐射为驱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精准扶贫,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当前农民收入放缓的形势下,水产养殖业作为规模化农业的组成部分,是创造远高于规模化农业的单位效益的著名、特产、优、新型水产品养殖。 该项目通过蔬菜共生养殖产业的系列开发建设,推进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养殖示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项目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领域,立足农村,面向农民,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建立新型农户示范户,带动示范辐射区农户收入在原目标基础上增长20%至30%; 它可以吸收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间接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4.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以解决当地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示范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采用循环农业模式,不仅不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给土壤施肥,提高土地使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种植、饲养、蔬菜、肥料的生态模式。
本报告为节选部分,如需为项目设立、出地、备案、申请资金、银行贷款、专项债券等目的定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请咨询【乐浪规划研究院】。
项目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