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只存在于中国历史上? 关于统一的代价

小夏 历史 更新 2024-02-09

一:农民起义

教科书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陈胜、吴光高喊着“太子要有香宁”的口号。

在那之后,在每个王朝的末期,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例如:西汉末年的卢林红梅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朝末年的瓦岗寨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 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清末的太平军起义。

在大统朝的最后几年,除了这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之外,还有无数其他规模的小规模农民起义军。

相比之下,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晋三代五代十国,在这个大统、局部统一的时代,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当然,也有很多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例如:北宋末期的王晓波起义和方拉起义。 在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像这样的小规模农民起义有400多次。

每次农民起义,百姓都在挣扎求生,尸山血海是海,十房九空,人口急剧减少。 从秦朝到清朝,除了七大统一王朝外,还有许多处于大**和部分统一时期的分裂王朝。

这些朝代一次又一次地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为什么不能避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 除了中国,为什么世界上其他文明国家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矛头是尖的

一般来说,遇到这样的问题,非洲大陆、美洲大陆,甚至东南亚、印度世界、伊斯兰世界都会被排除在互联网的讨论之外,讨论的对象永远锁定在欧洲和东亚。

然后,它基本上围绕着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和集中化展开。

一方面,从地形上看,中国北域是荒漠草原,西部域是青藏高原,南域是高山,东域是东海波涛汹涌。

这种地形牢牢地包围了中原地区的农业核心区,无法开辟更大的农业版图。 然后,随着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口的增长,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社会上层的人口也会增长,地主的家庭将继续增长,需要更多的耕地来养活他们。 皇室贵族的数量增长得更快,土地兼并也出现了。 纳税的土地越来越少,税收越来越重,王朝走下坡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另一方面,从大河走向来看,长江和黄河的流向与西低、东低的地形一致,使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流域。

其他文明世界的大多数大河都是南北走向的。 大河东西走向的好处是与地理维度并列,即全河温度相同,可以带来更多的耕地。

南北走向的大河,要么气候太热,病虫害多,要么气候太冷,土地长期结冰,难以开垦。

只有东西流淌的大河,才能带来更多的耕地和更多的农业产出,这为中国长期维持统一的帝制王朝和庞大的帝国提供了经济基础。

更何况,东西向的河流意味着内河交通便利,**政权可以用它来运输物资和军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控制庞大的帝国。

网红博主陆克文发了两篇关于《中国人的血》和《为什么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文章,探讨了大河走向维持帝制统一的重要性。

因此,在欧洲、日本等文明国家,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地下的状况下,政权很难统治广阔的领土,只能搞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在欧洲被称为采矿制度,在日本被称为reichi制度,是中国夏商三朝盛行的封建制度。

在中国古代,农民是自耕农,而在欧洲和日本,农民是庄园里的农奴。

自耕农有一定的产权、高学历、经济基础和思想觉悟,可以发动农民起义。 农奴没有产权,自然没有经济条件读书,受教育程度很低,农奴起义只是为了减税。

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中国古代是皇帝对农民征税,国税是皇室粮食。 在封建制度下,在欧洲和日本,是庄园主向农奴征税。 然后,庄园主向领主纳税,领主又向国家最高统治者纳税。

因此,如果农民要反抗高税收,叛乱的对象就是皇帝,自然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欧洲和日本的农奴只反抗庄园主或领主,而不是反抗最高统治者。 这样的农奴起义只能是局部的、小规模的。

三:人口规模

如果把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存在仅仅归咎于中国历史的根本原因、地理困境或权力集中,那就太片面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大”,什么是“农民”,什么样的“大”才叫大规模农民起义?

汉武帝时期,中国人口约6300万,世界人口约1.7亿,占37%以上。

唐玄宗时期,中国人口约8000万,世界人口约2.2亿,约占36%。

北宋惠宗时期,中国人口1.2亿,世界人口2.4亿,约占总人口的50%。

南宋宁宗时期,南宋人口8000万,晋国人口6000万,汉族人口约1.4亿,世界人口约3.6亿,占40%以上。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人口约2亿,世界人口约5.6亿,约占35%。

清朝时期,人口比例波动最大,1800年,中国人口3.2亿,世界人口约10亿,约占32%; 1900年,中国人口约4.5亿,世界人口约18亿,约占25%。

目前,中国人口约14亿,世界人口约73亿,约占18%。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历史中,与全世界相比,华人的比例一直很高。 这就是“大”的含义。

一方面,中国独特的地理格局,即中华文明发源地,即中原地区,生存成本极低,能用最少的耕地和最少的物资养活最多的人。 因此,中国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庞大的人口规模。

另一方面,中国独特的地理格局,长江和黄河流域,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两大河流域冲积平原。 能够以最少的耕地获得最大的农业产量,农业经济规模大,具有维持一个庞大的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

四:以人为本的思维

以最少的耕地获得最多的农业产出,用最少的物资养活最多人口的地理优势,使得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并没有产生一切以剥削和剥削为目的的制度和思想。

中国文化只会孕育出以人为本、仁慈的制度和意识形态。 人口众多,人力充沛,根本没有必要挤压剥削制度和思想。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就足以鼓励尽可能多的孩子,根本不需要从事剥削。 由于生活成本低,养活人口的物质需求低,历朝都鼓励更多的孩子去劳动。

为此,还制定了以人为本的保护人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比如历朝历代,不管是夏商时期的景天制度,还是秦汉时期的土地私有制,还是隋唐时期的君田制度,不管是田地制度是什么,从国家到宗族,都会留出一块公耕地。

这些耕地要么用于维持电力,要么用于资助学校。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人失去生命**后,他可以依靠自己的族人生存,直到他能够养活自己。

当然,不能说整个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 只是这种阴暗的东西,不能成为主流的思想。

凡事为民,这样的思想自然是好的。 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生活得不好,而是社会生产的效率。

中国古代,除了中原肥沃富饶的冲积平原外,还有寒冷的松辽平原、广袤的漠北草原、南方的丘陵山脉。 为了开发这些土地,必须通过压迫和剥削的奴隶制度迫使一群人迁移和剥削。

然而,这种情况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根本不可能发生。 如果有人有这样的想法或行为,不管是谁,都一定会被贴上**、不人道、残暴等标签,哪怕这个人是皇帝。

因此,中国古代形成了返根返乡的文化特色。 没有别的原因,那就是中原地区太富饶了,没人会想到去寒冷的东北草原,也没人会想到去瘴气猖獗的岭南。

江南地区直到南宋才得到发展。 东北地区直到晚清才发展起来。 岭南地区,即云贵高原地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开发。

一方面是华北平原、长江平原中下游、关中平原、汉中平原、成都平原。

另一方面,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深受季风气候影响,需要建设水利设施,以应对季风气候引起的洪涝、干旱和蝗灾。

建设水利和抗击自然灾害需要大量的人力。 因此,历代王朝也不愿意迁移人口。 即使发生自然灾害,历代朝代在发放劳务、修水利的同时,依然提供救济。

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口庞大,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导致中原地区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人与地的尖锐矛盾。

如果发生灾难,是法院没有办法。 这场灾难伴随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为了建设水利和抗灾,朝廷需要大量的人,任何不服从命令的人都会被残酷镇压。

镇压是为了人民,抵抗也是为了人民,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两者兼而有之,牺牲生命,取义。

土地肥沃,农业产量高。 气候适宜,个人生存需求不大。 季风影响,抗击自然灾害的需求强烈。 只有把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为义牺牲生命的思想。

在其他文明地区,总会缺少一两个条件,所以这样的文化思想是生不出来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正义的思想,意味着中国古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有权享有受教育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

五:根本原因

地理、河流的走向、人口的规模、文化观念,这些都是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原因的结合:时代的演进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进步,只有历代更替才能推动。

用广阔的领土和大量的人口取代一个大而统一的王朝的唯一方法是让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无论是在起义中还是在革命中。 商朝灭夏,被称为成唐革命。 周王朝摧毁了商朝,被称为武王革命。

秦朝灭周的时候,也是为了结束百年战争,占领正义。 推翻秦朝,也是一样,陈胜的起义除了“王将,宁可有种”的呼声外,还有“砍不了路,惩秦暴虐”的口号。

什么是道? 一个有德行的君主,人民在和平与满足中生活和工作。 一个没有办法的君主,百姓不高兴,全国都在哀悼。 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人,都不得不为陈独秀和李大钊在河边的誓言而哭泣。

陈独秀和李大钊,看到海河畔成千上万的灾民流离失所,哭着发誓: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中国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被欺负,人人都可以当家主, 为了人人受教育,教育年轻人,依靠老人,为中国人民富强,为了民族的复兴,我愿意为余生奋斗!

民富国强,民安安乐,少受教育,老人依托,孤寡多病的都得到扶养。 这是黄帝创造中华文明以来历朝历代的终极追求。 这样的追求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

在历史上,为了抗击自然灾害,消除战争,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统一政府,我们需要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消除一切分歧,将整个国家拧成一根绳子,从而获得战胜自然灾害和战争的最强大的力量,让人民安居乐业。

六:总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生产力在发展时,过去建立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需要拆除和重建上层建筑。

面对强大的统一王朝政权,要推翻和重建,就需要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需要自下而上的武装革命。

在其他文明国家,没有伟大的统一王朝,也没有真正的农民,自然不会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不会有自下而上的武装革命。

纵观其他文明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这些国家衰弱时,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甚至现代苏联,当这些国家衰弱时,它们首先面临解体,然后是起义和革命。

国家已经崩溃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起义和革命呢? 只有在各个**实体之间才能产生霸权战争。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这些领导人将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以提高国力。

那些领土小的国家一旦被削弱,面临的不是内部起义和革命,而是来自邻国的入侵和吞并。

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三国,两个晋朝,南北朝,五朝十国,辽、宋、夏、晋,这么大的**时期。 大**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与其他文明国家相似。

然而,中原的富饶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将消灭大时期产生的各民族、各地区的分裂思想。 任何分裂政权进入中原后,都会在中原地区获得这两股势力,并将其转变为统一政权,将分裂领土夷为平地。

南宋以前,各朝的大统一要么以长安为中心,要么以洛阳为中心,从而完成统一。 南宋以后,各朝的大统一要么以北京为中心,要么以南京为中心,从而完成了大统一。

长安、洛阳、北京、南京都存在于黄帝创造中华文明时的领土核心区域。 文明内核不变,文明永远传承下去。

其他文明呢? 一旦他们经历软弱,他们就会被吞并,民族和国家将一起死去。 吞并他们的政权不会将首都迁至被征服地区的文明发源地。 在新文明国家,核心变了,文明也变了。 无数文明国家在这种局势中丧生。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先是大一统王朝,然后是大一统文明的延续,最后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重建统一文明的上层建筑,促进文明进步的唯一选择。

这个选择可以说是历朝大统的代价,也可以说是大统文明在重生、继续延续、不断进步时必然要经历的痛苦。 只有经历这种痛苦,我们才能重生,才能重生,才能再次崛起,才能再次胜利。

全文已结束,感谢您的阅读,期待关注!

相似文章

    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起人陈胜和吴广,他们是农民吗?

    陈胜和吴光,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两位先驱,他们真的是农民吗?一个王侯令激励了陈生和吴光发动了中国的第一次农民革命,并将他们奉为那个时代的先驱。但经过研究,陈胜和吴光都不是穷人家,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司马迁对陈胜的 史记 作了简要介绍,认为陈生早年是家仆,说明他不是没有土地的贫农。更令人费解的是...

    农民起义的启示录

    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生过许多农民起义,其中著名的起义有 .陈胜 吴光在秦末造反。陈胜心中一是 太子会有一种香凝 求永生后,他被刘邦和项羽收割。 西汉末年,青林红眉起义,王匡王峰是刘邦的后裔,刘秀收割!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被刘备 曹操 孙权收割!东晋 西晋 南北朝也发生过多次起义,但起义相比略逊一筹,...

    为什么欧洲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农民起义不仅数量多 规模大,而且破坏力很强。在中国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农民起义贯穿其中。例如,陈生和吴广起义 黄巾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 元末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起义等,其中多次推翻前朝,建立新王朝。然而,西方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农民起义,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

    “农民起义”席卷欧洲,布鲁塞尔、柏林等地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

    在柏林的勃兰登堡门外,罗马尼亚以色彩鲜艳的旗帜为标志的夜间活动已成为整个欧洲农民运动的标志。这场由低工资 严格监管和廉价进口引发的运动已经从法国蔓延到整个欧盟,凸显了农业部门根深蒂固的不满情绪。活动的传播不是偶然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农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低工资 严格监管和廉价进口等问题严重...

    农民起义和金士忠 元朝政治动荡中的学者发挥了作用

    元代科举制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中后期,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虽然有农民起义,但朝廷有足够的力量镇压。然而,元朝末年舜帝在位期间,政府混乱,权臣专制,上下腐败,导致民怨沸腾。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也接踵而至。元舜帝十一年,南北接连爆发红巾起义,但元朝无力镇压,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此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