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学习和使用不同的外语,以适应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
其中,俄语和英语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外语,它们在不同时期在中国掀起了学习热潮,也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可以说人人都能说俄语,但随着中苏关系的迅速变化,这种民族学习俄语的热潮有了新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当时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当时国家的考虑是什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部挑战,既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又要争取自身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和伙伴。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苏联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给予了新中国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专家、设备、资金、技术和材料,帮助中国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传授了一整套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
苏联还支持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抵抗美国的侵略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主权。
由于苏联与新中国在各个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俄语成为当时最急需的外语。
学习俄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与苏联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也是为了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 19 世纪 50 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全民学习俄语的热潮。
从第一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大学到中小学,从城市到农村,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俄语学习活动。
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说法:“如果你不会说俄语,你就不是一个识字的人”。
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战略家、科学家、文化名人、艺术家等都学习过俄语,并通过俄语接触到苏联和世界的许多先进思想和成就。
大家学习俄语,对新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它加强了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战略协作,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它提高了我国人民的外语水平和文化素养,拓宽了我国人民的视野和知识。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它为我国争取自身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努力作出了贡献。
然而,中苏友谊并没有持续多久。 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国际路线和国家利益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对立。
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敌对和压迫政策,包括从中国撤出专家、取消援助计划、加强边境军事部署、挑起边境冲突、支持印度入侵中国以及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转为敌对对抗,两国交流与合作几乎完全中断,中苏边境甚至出现严重冲突和对抗。 珍宝岛事件的发生,使中苏关系彻底跌入谷底。
中苏关系的恶化使俄语在中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俄语不再是一种必需品和优势,而是一种负担和障碍。
许多学习俄语的人受到影响和困扰,有些人被迫转行或转学其他外语,有些人被边缘化或受到攻击,有些人甚至被视为“苏联修正主义者”或“间谍”。 学习俄语的热潮迅速降温,俄语在中国逐渐衰落和边缘化。
与此同时,英语开始兴起,并在中国流行起来。
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恢复和发展了与西方国家的外交、经济和文化关系。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
学习英语不仅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还要介绍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等内容。
西方国家不仅垄断了绝大多数经济资源,而且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管理技术,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必然要向当时的西方学习,所以他们需要一种语言来与西方交流。
当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得中国与美国的交往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对当时处于贫困和白人地位的中国来说,中国需要敞开大门拥抱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走出去,翻译和语言人才都缺不着,所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家开始规定英语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中国也要与世界接轨。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更加广泛深入。
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出口令许多国家羡慕不已,英语作为国际商务语言,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与国外客户、合作伙伴、竞争对手进行沟通和谈判,也是为了提高你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因此,在上个世纪末,我国所有人都在学习商务英语方面掀起了一股热潮。 从大企业到小公司,从领导干部到基层员工,从专业人士到普通人,都报名参加了各种商务英语培训课程和考试。
而且,英语也逐渐成为学生入学考试的必备语言,因此英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以至于成为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人掌握的第二语言。
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种语言来说,作为我们交流和交流的工具,它不仅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必要工具,也反映了大国关系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