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习安事件而言,很多人认为整个事件都是张学良主导的,尤其是关于事件的细节,张学良抓住了蒋介石,张学良把这件事告诉了共产党。
然而,张学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忆起这件事,写了《习事变反思》。但他说:“平心而论,习事件的主角是杨虎成。
那么,晚年的张学良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当年习安事变的秘密是什么?
习安事变的由来就是为了劝说蒋介石联合起来抗日,而说服张学良对蒋进说话最多的人就是杨虎成。
在此背景下,张学良成为习事变的关键人物。 作为东北军的首领,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入侵东北三省的残酷场面,对国家的危机感到痛苦。 怀着收复失地、抗日侵略的强烈愿望,他多次劝说蒋介石采取联合抗日战略。 他的声音也可能是中国许多爱国者的声音,希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能够在中国实现,各方力量能够凝聚起来,共同抗日。
然而,蒋介石坚持“先内后外”的政策,担心过早与日本开战会导致国内**,因此他更注重镇压共产党和其他地方军阀势力。 他拒绝了张学良的一再提议,使国内局势更加紧张,国家的统一更加脆弱。
对于当时的杨虎城来说,他和张学良可以说是蒋介石杂军的首领,两人病同病相传。
对于两人的部队来说,如果不能尽快联合起来抗日,而是一直找共产党,那就无谓的消耗了,所以当时的杨虎成多次找到张学良商量此事,希望让张学良找到蒋介石,把利害关系说清楚。
也正是通过杨虎成的努力,张学良才彻底看穿了蒋介石的本质。
其实,当初张学良对蒋介石还有一丝幻想,他以为不需要发动军事劝诫,可以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与外界团结。
然而,在与蒋介石多次沟通后,他发现自己失败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出兵。
纵观习安事变的整个过程,其实最惊心动魄的,可以说是抓捕蒋介石。 这个想法最早是杨虎成提出的,当时蒋介石在全国各地讲学时,他多次强调:“过日本的人是汉奸,过共产党的人更是汉奸。 ”
当时,张学良和共产党的关系很好,张学良也知道共产党一心要抗日,所以听到蒋介石这样的话,其实很了解蒋介石的真实用意,其实是想告诫张学良不要和共产党走得太近。
当时,张学良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我很伤心,他只是骂了我一顿。 ”
当时,张学良找到杨虎城商量对策,杨虎城说:“蒋介石来习,我们可以胁天子命令诸侯。 ”
其实说白了,他就想绑架蒋介石,然后借此逼迫蒋介石改变意图。
当时,张学良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我一听就愣住了,沉默了。 ”
一方面,他非常尊重蒋介石,认可蒋介石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对蒋介石“先解决外部世界,再确保内部”的政策非常不满,认为把枪口对准同胞是很愚蠢的。
所以,当他第一次听到杨虎城说出这样的话时,也是很惊讶。
就习事变而言,虽然中共没有下达暂时拘禁蒋介石的命令,但在扣押完成后,共产党可以说在和平解决习事变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当时杨虎成和张学良是一股,国民党是一股,共产党是一股,所以可以说在习安事变中,三党各有各不同的诉求和利益。
对于当时的张学良来说,他自己和共产党有很多接触,但当时的西北军其实和共产党有很多接触。
而且,杨虎城本人早在1927年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这件事后来已经解决了,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杨虎诚是承认当时共产党的政策的。 而且,到1934年,杨虎成的近卫团中能辨认的共产党员人数已超过200人。
所以,对于杨虎城来说,他极为支持共产党,所以在蒋介石不断试图消灭共产党的时候,杨虎城也很不高兴,希望蒋介石能改变这样的策略。
习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派顾竹通到习“善后处理”,并表示杨虎城应被视为“西北'三位一体'的中心”。
然而,回到南京后,蒋介石并没有兑现在习期间的承诺,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试图强行解决这一事件。
在此期间,国内外局势也相当复杂,大国反对习事变,全国各地很少有人公开支持,习内部也发生了变化。
杨虎成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努力维持“三位一体”的政治姿态,明白这是南京最害怕的一点,同时也是习在谈判中的筹码。 他始终坚持释放张学良的主张,通过公开演说和宣言,表示愿意与各方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号召全国各方团结起来。 他还以各种方式平息了内部冲突,维护了抗日联合军的稳定。
杨虎成的决心和毅力,也体现在军事方面。 面对来自南京的军事威胁,他迅速采取措施,联合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兵出动,制止内战的爆发。 他还平息了内部分歧,防止了东北军内部冲突的升级。
不过,最令人佩服的是,杨虎城为了和平解决事件,甘愿牺牲个人利益。 他明白,如果对抗继续下去,局势将更加动荡,和平解决可以带来民族团结和抗日合作。 在面临两难境地时,他选择维护国家大局,把国家大局放在第一位,愿意接受南京的计划,这是一个英勇的选择。
然而,杨虎城的这一英勇举动,却没有得到蒋介石的理解和认可。 相反,蒋介石后来**了他,将他软禁,并最终下令暗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