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里有句谚语:立继任者要长,不贤。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家庭想要有继承人,这个人必须是长子,不管其他儿子有多好。
至于如何规定长子的身份,古人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到长子继承制,这是古代非常严格的继承制,最早在皇室贵族中流行起来。
在阶级严明的古代社会,贵族男人作为一家之主,身边必须有三个妻子和四个妾,这对自己来说很方便。
古人十分讲究排名的先后次序,《大明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妻子三年无事可做,才能纳妾。 因此,一般来说,先有老婆后妾,妻子所生的孩子在年龄上通常比妾所生的孩子大。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妾先于妻子生下长子,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排序呢?
其实,古人早就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来说,主妻所生的孩子叫妾,地位很高贵,而妾所生的孩子就是妾,地位肯定比妾低。
《红楼梦》最能体现长家和贵妃地位的差异。 整个贾府的人都把嫂子宝玉捧在手心里,生怕他摔倒赵氏碰到他,贾欢作为妾室不理睬,连手下都要过来踩他脚,这可是古代上流社会制度的缩影。
所以,就算妾所生的孩子在年龄上排在第一位,也不能称为长子,只能算是妾因为只有妻子的长子才被称为长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要严格区分嫔妃的子女呢? 原来,古人这样做也是为了维持家族的长远繁荣和传承。
按照长子继承制的逻辑,长子在家庭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不仅是整个家族的门面,更是家族的下一个支柱。
如果家里有长子,那就说明家里有**人,这也是古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的经历。
因为在一个大家族中,难免会出现多个儿子争先恐后的现象,如果没有嫔妃的划分,当家里所有的儿子都处于平等地位时,肯定会因为争夺权利而惹上很多麻烦,严重时, 会有夭垦子嗣的事件。
要知道,古代贵族为了权力而自相残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古代贵族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自相残杀,直接将妻子所生的长子培养成**人。
然而,在上流社会,一个聪明伶俐的长子并不容易成为,他们既要成为家族人气的粘合剂,又要防止其他后代和非后代之间的阴谋诡计。
但是,只要在位培养,他们不仅可以成为其他兄弟姐妹的榜样,还可以维护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友谊,最重要的是,父亲也可以放心因此,古人对长子的重视程度不高,从高度重视就可以看出。
如果父母病逝,大儿子就需要扛着旗帜,破瓦做丧事指南,这也是大儿子应该对父母做的孝顺。 如果家里有内政纠纷,需要由长子带头主持会议,以安全的方式安抚大家,让家里人继续运转。
另一个源自长子的概念是长孙。
所谓长孙,顾名思义,就是长子妻子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一般来说,长孙的作用和长子一样重要。
长孙的包袱不轻,如果父亲忙,那么长孙不管是国事多大,家事多小,都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古人十分重视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家里有人身上,只要大儿子不在,大孙子就需要承担起代替大儿子的责任。
所谓“要戴王冠,就要担负重担”,长子和长孙虽然在家族中地位极高,但也比其他兄弟侄子更勤劳,因为他们肩上肩负着沉重的家族责任,根本不敢犯错。
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普通家庭没有那么多钱去找三妻四妾,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这样的家庭,妻子生的第一个儿子自然是长子,长子生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长孙。
但是,嫡子继承法也是由人民实行的,在古人眼中,只有长子所生的长子才有权继承家族。 这还得从周公定的仪式说起。
周公定在划分近低距离时,提到了“别子为祖”的概念,意思是只有家里的长子才能有继承家族的权利,享有祭拜千祖的权利,才能一辈子留在原生家庭, 不用担心离开家庭。
同样,长子所生的长孙也享有同样的权利。
长子的其他兄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只能结婚生子,然后分家分家,这也是确定古人旁系血统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长子、长孙的概念有了新的诠释,在处理杂事难时可以灵活多变。
例如,在一些家庭中,长子比次子晚婚那么次子所生的儿子,一定比真正的“长孙”大。
如果家里有大事,长子和二儿子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参加,只能要求长孙主持这件事,这个时候大家就优先给孙辈中年纪最大、最稳重的人你不必让长子的儿子来。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长孙的概念也逐渐模糊。 当妾尊贵与自卑的观念被进一步打破,当长孙的身份被确定时,人们倾向于让孙子孙女中的长子成为长孙,不再局限于这个孙子是否是长子的儿子。
归根结底,以前的社会是父权制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继承权,所以人们更关注男性是长子还是长孙。
如今男女平等,很多新生代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里没有长子和长孙,大女儿代替男人行孝早已成为普遍现象,女儿可以扛旗落瓦,还能继承后代。
对于现代人来说,与其关注长子的身份,不如关注的是儿孙后代有没有家庭责任,能不能扛起家庭的未来,这就足够了。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