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意义重大,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将激励我国工程科技人员在解决技术难题和“卡脖子”问题方面继续挺身而出, 为推动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智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不断壮大作出更大贡献。
工程师是实现大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不仅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消费能力,积累了财富用于生产投资。 几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利用人口众多的优势引进外资和“三比一补充”加工企业,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形成国际竞争力。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正在逐渐消退。 党和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不断升级的道路上,必须有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 为此,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工程师人数从2000年的约521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约2059人20,000人。 如此庞大的工程师团队支撑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占全球的17%6%,居世界第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了世界知名的成绩,正在成为支撑我们成为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生力军。
优秀的工程师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家级工程师奖”表彰的81名“全国优秀工程师”和50名“国家级优秀工程师团队”,是新时代工程师团队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先进典范和榜样。 授予中国工程技术领域最高荣誉,表彰他们在工程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以激励更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培养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队伍的坚定决心。
当前和未来,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也处于矛盾、转型升级压力的复杂时期,制造业发展不仅面临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竞争压力加大等风险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要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来支撑。 目前,缺乏高素质人才、优秀工程师和战略科学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种匮乏意味着,在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国际竞争等方面,我们可能面临高端人才的短缺。 不仅会影响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可能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离不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程师。 但影响工程师创新活力的因素仍存在一些,如科技创新领域高端人才缺乏激励和保障; 缺乏鼓励高端人才流向制造企业的机制; 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工程师成为人才创造条件,营造见智、共思的浓厚氛围,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化优秀的工程师队伍。本指导书对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要以“全国优秀工程师”奖的颁发为契机,进一步做好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工程师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
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工程师,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优秀工程师队伍,一是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环境。 让科技人员作为一群工程师回归科研本身,比如减少开会等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根本问题。 二是要加强科技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 支持科技龙头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建立企业工程师科技创新咨询会议制度等,增强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决策中的话语权和研发主导地位。 三是要适当减少经济评估。 比如,在科技型企业的研发单位中,要适当提高科研考核的比重,降低经营考核的比重,这样才能充分做好行业的共科工作,而不局限于眼前经济指标的考核。 我们科技工作者要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凝聚力量开展原创性、领先的科技攻关,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铁研究院技术集团副总工程师李伟。
作者: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