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长浩及其家人。 陈长浩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永安宝市代家庄(今蔡甸区永安街),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但家庭条件较好,可以让他上学。
4岁时,他开始跟随顾道安先生、甘友志先生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他在中国研究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19年,在私立学校学习了6年,选择进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属中学。
17岁那年,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 18岁时,他转学到现在的武汉大学学习,同年加入共青团。
陈长浩早年刻苦学习,早婚早。 16岁那年,他按照父母的安排,娶了当地小姐刘秀珍。 他们的关系很好,因为陈长浩的大儿子陈祖泽出生于1926年,次子陈祖涛出生于1928年。
也就是说,陈长浩和刘秀珍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让妻子怀孕了两次,这是夫妻关系好的标志。 1927年底,陈昌浩遵照上级指示,告别怀孕的妻子,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0年代在莫斯科,陈昌浩与博古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被称为“二十八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正是在这期间,陈昌浩认识了同为“二十八半布尔什维克”之一的杜作祥,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连理。
1930年,他们从苏联回来,陈长浩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工作,而杜作祥则留在上海工作。 然而,这一次,离别变成了告别。
1934年,杜作祥在上海不幸遇难,尽管饱受折磨和审讯,但她始终坚持不背叛战友,不写投降信。 最终,她于 1936 年获释,但她与该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湖北和浙江工作期间,她从未恢复过自己的身份。 1965年,她从杭州化工学校(现浙江工业大学)的俄语教师岗位上退休。
在苏联,陈昌浩和杜作祥忙于读书,回国后忙于工作,没有孩子。 然而,在长征中,陈长浩娶了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勤秋,张勤秋是红军长征中军衔最高的女将领,此时她的第一任丈夫沈**已经去世。
张勤秋和陈长浩没有孩子。 西路军战败后,陈长浩并没有带着***回到延安,而是带着一些海洋回到了汉阳的老家。
直到1937年8月,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抗日,他才带着次子回到陕甘甬边区。
1939年,张勤秋面临尴尬处境,丈夫陈长浩带着二儿子赴苏联治病,前妻刘秀珍带着大儿子来到延安“找夫”。
面对这种情况,张勤秋表现出了难以置信的慷慨和豁达。 她不仅给刘秀珍安排了合适的工作,还把陈长浩的长子陈祖泽送到延安自然科学院读书。
后来,她安排陈祖泽去苏联留学。 虽然曾经是夫妻,但张勤秋和刘秀珍的友谊却持续了一辈子。 解放后,张勤秋与陈长浩的婚姻关系因陈长浩无法回国而解除。
不过,张勤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工作,而是继续努力。 不久,她被介绍给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景官,成为夫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勤秋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第三任丈夫苏景冠也长期担任卫生部副部长。 张勤秋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婚姻遇到困难,也要保持宽厚豁达的态度,因为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陈昌浩因苏德战争而无法回国,长期滞苏期间,他与张勤秋的婚姻其实只是名存实亡。 在征得该组织的同意后,他们解除了婚姻关系。
陈昌浩在苏联待了近14年,期间在孙温图书出版局工作,翻译政治书籍和列宁文集等文学著作,并参与《俄汉词典》的编辑工作。
在此期间,他娶了比他小11岁的莫斯科纺织工人格兰娜,并生下了他们的最后一个儿子陈祖默。 陈祖墨的名字“祖墨”,意为出生在莫斯科。
20世纪60年代,陈长浩和格拉纳因中苏敌对而分道扬镳。 为了保护奶奶,陈长浩主动与她离婚,希望她能带着小儿子回苏联生活。
然而,奶奶的固执让她决定留在中国。 改革开放后,格拉娜带着儿子和儿媳回到了苏联,但苏联方面拒绝让他们留在苏联,格拉娜不得不再次返回中国。
直到 1980 年代后期,陈先生和夫人与 Grana 一起移居澳大利亚,Grana 在那里度过了她的晚年。
陈长浩与前妻格兰娜离婚后,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女所孟丽相识相爱,并于1965年步入婚姻殿堂。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陈长浩于1967年去世。
陈长浩死后,孟丽没有再婚。
陈昌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的两个儿子陈祖泽和陈祖涛在新中国成立后做出的贡献比他更大。
陈祖泽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的专业经历和成就充分体现了他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抗战期间陈祖泽随母亲去了延安,当时陈长浩已经带着陈祖涛去了苏联。
张勤秋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和学习,使陈祖泽得以进入延安自然科学院,并于1944年从该科学院毕业,在陕甘甬边境地区保卫部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勤秋依旧关注着陈祖泽的成长。 陈祖泽先进入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后赴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业学院学习,1957年回国。
他被任命为哈尔滨锅炉厂技术科科长,后调任703研究所35室主任、研究所科技部主任。 1974年,陈祖泽出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科技部副主任、科技部主任,继续为中国核潜艇事业贡献力量。
1982年4月至1989年11月任原核工业第一研究设计院(现中国核电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任105研究所所长直至退休。
陈长浩和陈祖涛父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陈祖泽为我国第一代核电机组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个领域,他是一位屡次拒绝调到北京的机会的知名科学家,选择坚守当地,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幸的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于 2022 年 8 月 19 日在武汉去世,享年 96 岁。 他的弟弟陈祖涛可能比他更有名,他于1939年跟随父亲陈长浩来到苏联,凭着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苏联鲍曼最高技术学院,这所学校和苏联的清华大学差不多,很多苏联**孩子都想考不及。
因此,“哈萨克军工”就是以这所名校为蓝本的。
陈祖涛:焊接专业到“一汽”厂长 陈祖涛一开始想考原子能系,但被告知只招收苏联学生,于是安排他进入焊接专业。
在鲍曼工作期间,他曾在苏联三大汽车厂实习,并于1950年作为临时翻译参加了中国代表团关于机械工业的谈判。
正是在那个时候,他被口头分配到“一汽”工作,甚至比“一汽”厂的厂长还要早半年。 之后,他作为“一汽”在苏联的代表留在苏联,负责协调工作。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一汽”生产准备部副主任、工艺部副主任、主任,长春汽车厂设计部主任、总工程师。
20世纪60年代,参与设计建造了著名的“红旗”汽车和解放军军用越野车两个生产基地。 之后,他参与了四川汽车、北汽、南汽、济南汽车、沈阳汽车、北内、长拓等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
1963年底,奉命参加“第二车”的建造,担任“第二车”的总工程师、技术副总监。 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和变化,但他的奉献精神和才华使他在该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陈祖涛:中国首屈一指的创始人,一汽的灵魂人物。
陈祖涛于2022年8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可悲的是,就在三天前,他的大哥陈祖泽也在武汉去世了。
与陈祖涛和陈祖泽相比,陈长浩的小儿子陈祖墨在事业上的成就略显平淡。
陈祖墨的家庭背景可以简单概括为:他正处于本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却因为特殊原因,十年没有认真学习。 20世纪80年代末,他与妻子和母亲移居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