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是中国人数千年来持久而隆重的仪式。 年复一年,每年年底,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迎接新年,而春节除夕大餐更是过年的高潮,期待值高,准备时间长,不仅包含着家人一年辛苦耕耘后的收获和希望, 但也渗透着阖家团聚、幸福的内涵和守望。
从古至今,时光流逝不变,团圆情怀不变,但一年一度的跨年晚宴却悄然改变。
丨“预制菜”是除夕饭桌上的“主菜”
随着春节的临近,餐厅纷纷出售除夕晚餐预订,一些消费者也开始购买食材,在家准备一顿丰盛的除夕大餐。 与往年不同的是,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在家中,预制菜肴都在农历除夕晚餐中“抢”餐桌。
今年,各大电商平台和超市纷纷推出多款预制食品。 JD.com 提供数据显示,自新年开年以来,以佛陀跳墙为代表的“海鲜菜肴”,以及“肉禽菜肴”和“预制菜礼盒**”的销量均呈现快速增长。
2023年3月24日,参观者在北京举行的第47届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上等待品尝预制菜肴“佛跳墙”。 (摘自中新社)
分析认为,消费者对跨年大餐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方便性和可送达性成为今年消费者对跨年大餐的主要需求。 而随着美女经济的兴起和短**社交的流行,现在的预制除夕大餐注重既好吃又好看。 一些跨年大餐不仅细化了再加热顺序,还为消费者准备了“摆盘说明”,在恢复菜品味道的同时,也恢复了菜肴的“颜值”,过年好拍。
不过,有消费者表示,平时吃一些预制菜是可以的,跨年夜吃预制菜是不能接受的,感觉少了些“新年味道”,“一家人一起做饭也是过年的一部分”。 ”
相较于平日一日三餐,跨年大餐承载着深厚的家庭情感和文化意义。 这个时候,吃不吃预制菜,不仅仅是个人消费选择的问题,更是体现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
不少人认为,亲手准备跨年大餐是亲情的表达,每道菜都蕴含着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工业预制菜缺乏家的味道和温馨,尤其是长辈们,他们更愿意从逛大市场、买食材开始准备年夜饭,享受烹饪和家庭互动的乐趣。
那么,跨年晚宴的“仪式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丨农历除夕晚宴,家庭狂欢节,自古以来,新年都会有晚宴。
翻阅史料文献,可以发现许多与“春节除夕晚餐”有关的记载。
西晋著名将军周在《风俗志》中记载:“除夕夜,每一相和送礼都叫'送年';邀请葡萄酒和食物,称为“告别年”;老少相聚喝酒,福气圆满,叫“分年”;大家通宵达旦,等待黎明的到来,被称为'守年'”。 由此可以推断,“告别年”就是今天春节除夕晚宴的雏形。 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分享除夕晚餐,祝酒祝福,守夜等新年场景一一呈现,与今天无异。 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三朝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年会、吃除夕饭、喝酒、守年等习俗。
2月1日,福建福州市民在商店购买春节饰品。 随着龙年春节的临近,市民们纷纷开始购买春节饰品,购买各式各样的年货,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摘自中新社)
唐宋时期,食物与农历新年有着深厚的联系,充分诠释了中国人“为民之食”的价值观。 记载在《中年志》中,“正月初一、初五......看喝柏树、胡椒酒,吃水上小吃。 或者偷偷在里面装一两枚银币,拿到的就是一岁吉祥,同日也互相祝愿,叫名过年。 ”
到了明清时期,春节除夕晚宴的团圆寓意更加突出,整体格局也越来越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除夕晚宴。 “农历除夕晚宴”一词最早出现在顾路的《清家鲁》中,时期是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农历除夕,一家人举行宴会,长老少少聚,用了很多吉祥的词语,名字叫'农历除夕饭', 俗称'家庭嘉年华'。 ”
丨从吐苏酒到满汉全宴,古人也逢年夜吃一顿大餐。
自古以来,家庭宴会的传统使得在家吃除夕晚餐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 每年过年,“东市买马,西市买鞍鞘”也成为常态。 那么,除夕夜古人的餐桌上摆放着哪些菜呢?
回到2000年前,金朝的除夕晚宴比我们想象的要简陋得多。 在他们的农历除夕晚餐中,必不可少的特制酒——吐苏酒。 其中,“土”是指扦插,而“苏”是指腐烂的草。 他们用切好的腐烂草药作为药材来制作清酒,并在农历新年期间与家人分享,以防止在寒冷季节生病。 在古代,人们还在为衣食一线而苦苦挣扎,当时的除夕大餐不过是一杯清汤和谷子的酒,却难以掩饰其中的温暖。
在唐宋时期,喝酒,吃无心盘,胶牙饺子,然后吃桃子汤和蓝尾,成为除夕农历除夕饭桌上的习俗。 喝酒是农历除夕大餐的第一道“工序”,酒的种类除了吐苏酒外,还有胡椒酒和柏树酒。
明清时期,据清宫饮食档案记载,乾隆49年除夕,宫内共备制冷热菜63道,点心包12种,南北菜各式各样。盛宴的菜肴从外到内分为八条路,还有两对雕漆果盒、四苏糕、鲍鱼蜗牛等水果面条。 除了主菜外,还有八道水果菜肴,还有牛奶、小点心、灶食、Aoerbuha、鸭馅包子、米粉和小吃等小吃,以及来自南北的四道小菜。 这场典型的满汉宴,将农历除夕晚宴的重心从“米饭”转移到了“菜肴”,也为后来的中国民俗除夕晚宴奠定了丰富华丽的背景。
2月3日,酱料店老板将酱鸭上架,准备出售。 春节临近,浙江省杭州市南宋皇城地区的大马巷浓郁着新年气息,不少市民前来购买年货。 (摘自中新社)
后来,宫廷盛宴的文化氛围逐渐被引入普通人的家中。 “五一巷”的百姓也开始效仿贵族,希望在过年的时候享受一些美味的食物。 在古代没有冷藏和冷冻技术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囤积食品变质,香肠、腊肉、鸭酱、腌鸡,甚至咸菜和腌菜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除夕米饭的重要传统和背景色。
从大家坐喝到成为一年一度的盛宴,跨年大餐经历了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人,见证了南北饮食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多民族融合。 春节除夕大餐一直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年食的演变和更新换代、科技的发展、思想的飞跃,但不变的却是镌刻在华人生活中的亲情轮回和跨民族地区的文化记忆。
因此,不管你有没有钱,回家过年吧! 只要一家人聚在餐桌旁,聊聊来年,那么除夕吃什么就很好吃了!
综合***职工**、经济**、新京报等。
编辑:周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