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中共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改造”工程经验切实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4年“**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连续第二年聚焦我国“三乡”问题。 它提到“促进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项目,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养生、休闲露营等新业态,促进农村民宿规范化发展和品质化。
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大规模返贫、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建设水平、提高农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乡”工作的统筹领导。
文件第三部分第十一条指出,“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优质、绿色农业,加快构建粮食、经济、饲养统筹,农林牧渔业同步发展,产销一体化,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把农业建设成现代产业。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特色品牌。 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项目,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养生、休闲露营等新业态,促进农村民宿规范化发展和品质化。 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综合体。 ”
把农业建设成现代产业,“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说,并补充说,农业的意义已经延伸。 从农业概念来看,农业经营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从业者,还包括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相关产业的多业态经营者。 在林万龙看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郊区,近年来民宿、观光采摘等休闲业态的出现,体现了当代“大农业”概念的特征之一,即农业的多功能性。
过去我们的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但现在我们想在温饱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 过去,农村种植的农作物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 而现在的乡间别墅、健康食品等,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大农业概念的内涵已经在发生变化。 林万龙说。
“比如在江浙沪,一些城市人会专程到乡下买菜水果,然后看看风景,参加当地的民俗活动,缓解工作疲劳。” 这是当代大农业概念的体现之一,即农业的多功能性:农村不仅为城市提供食物,而且提供生态和休闲价值。 ”
农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振兴,需要探索乡村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和周边衍生创造。 依托农副产品或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加工,打造覆盖吃喝玩乐一站式一站式出行的公众品牌,如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潭澈寺镇望坡村的谭哲园,依托潭澈寺景区、靖西古道等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 邀请众多文旅人以文化促旅游,深耕当地旅游资源,与多家民宿结成联盟,打造以京西生态为核心、永定河文化为内涵、乡间民居为载体、古道为特色的微度假旅游集群。
金水屯农场位于密云武陵山脚下,旨在为在京游客打造休闲度假场景,与当地农户结对,让都市人在放松度假的同时,享受乡村特有的食材,看得见、摸得着、带走。退休前,店主是老师,热爱诗歌和歌曲,他用诗歌结识朋友,用文学聚集人,努力营造农文旅融一体的景象,不再是单纯的农舍,不再是单纯的乡村休闲观光。 融入房车民宿、露营营地、剧本演绎等项目,打造多业态生活消费新场景。
切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农业、文化、旅游融合不仅是结果,更是渠道和动力。 这不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更多旅游从业者的参与,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识。 只有让当地人民和从业者受益,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融合。
编辑:王玉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