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加岁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芬芳。 由第一广播电视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出品,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出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盛典将于今晚(2月12日)20时如期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并同步在央视**APP上直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季自开播以来,取得了积极热情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季首播累计8人次观看89亿人次,全网多平台热搜1316次,实现非遗与文旅“双向抢购”,多地特色非遗“出圈”。一年一度的节日以“以非遗共庆新年,共创文化时代”为主题,汇聚了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000名参与录制2023节目的非遗传承人,展出和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各级非遗项目。 本届节庆典为观众呈现了众多以非遗为背景的创新融合节目,聚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奉献一场精彩的非遗盛宴,展现新时代非遗的新活力。
这个一年一度的春节盛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精心整合和打造创新的非遗展示和表演节目,如“击鼓神舟”节目,汇集了江州鼓乐、湘西苗鼓、 羌羊皮鼓、佤木鼓、奕城花鼓,让各族人民一起打鼓乐,扬起气势的木槌,弘扬中华之强;节目《和谐之声》让彝族史诗梅格与交响乐跨界融合,三代老、中、青年传承同台合唱,体现出彝族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梅格的蓬勃生命力,永无止境、融合创新; 节目《中华韵》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左泉花曲、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彝海菜腔等不同风格融合在一起,用民族之声唱响时代新声音; “盛世欢腾”节目汇集了安赛腰鼓、赃韵(甘孜敲击)、蒙古安代舞等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雄伟的舞步彰显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由,共享龙的繁荣; 节目《梨园的香》融合了传统戏剧非遗四部代表剧目、缠绵悻悻的昆曲、优雅抒情的越剧、惊艳的川剧和刚柔兼备的秦方言,余波......南北方言盛开,东西交流更是丰富多彩。 在一年一度的盛典上,非遗传承和歌舞活动同时举行,以全新的文艺呈现和文化诠释,完成传统非遗与民族风俗的双向奔波,让传统非遗焕发出时代魅力,展现新时代非遗的蓬勃气息。
工人们充满活力和蜕变,技术娴熟,争创新。 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节日也是“非遗宝藏”博览会,现场设置在全省以13个非遗展示区为单位,每个省份的非遗展示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技艺和传统艺术非遗作品,同时, 每个省份都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如浙江省龙泉青瓷全国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福建省莆田木雕全国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陕西省华仙皮影人全国代表传承人王天文、湖南省湖南刺绣全国代表性传承人江在红、王志文、 全国代表性的广东省陶瓷微书传承人,带来了他们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人萨贝宁、张淑岳与中国文化遗产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继祥一一参观了各省非遗展区,在互动体验中体验了非遗技艺的匠心,切实感受到了代代相传的非遗传承人的匠心。
舞台秉承“思想+艺术+科技”的融合创新理念,将多屏组合设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建筑造型相结合,将中国鼓、灯笼、拱桥、斗拱檐等非遗元素有机融入舞台美术,通过龙纹等非遗视觉符号营造浓郁的春节氛围, 灯笼、剪纸、吉祥结,打造“山水真实场景+视觉沉浸”的专属非遗美学。行进、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盛宴。仪式上,观众席由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的红木桌椅组成,桌上陈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和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和艺术作品; 后方展区由13个“活着的非遗”展台组成,不仅展示非遗作品,更将非遗传承人的动态表演融入展区,以立体方式呈现非遗生产过程,真正实现“看人、看物、 看见生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仪式上还将镜头对准了上海朱家角古镇长江以南的美景,呈现了两场精彩绝伦的现场非遗表演。 《英雄》以咏春拳(佛山咏春拳)、南方少林武术(莆田武术)、峨眉武术和七甲刀的不同特点为基础,结合宽屏变焦镜头、Wia、旅行机,展现中国武术的灵魂和东方武术的别致优雅。 非遗秀《江南韵》采用数次精准控制的人工降雪,呈现江南青砖瓦的优雅韵味,在雪景中绚丽多姿。
2月12日(农历年初三)20:00,锁定央视综合频道(CCTV-1),一年一度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春盛典,一起感受非遗的味道! 中央**APP同步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