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会》评选出2024年国内十大经济新闻: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断深入。
它涉及许多经济和金融领域。
在以郑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2024年3月,中国共产党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北京正式挂牌; 9月,**办公室正式批准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 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在北京正式启动; 11月10日,民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监管委员会印发“三定”规定。
在新一轮体制改革涉及的13项内容中,金融部门改革占6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成为本轮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后,我国金融监管将形成“一行一局一会”的监管模式,其核心是加强机构监管、行为监管、职能监管、渗透监管、持续监管,这意味着未来我国金融业监管将从单独监管转向职能监管、行为监管的统一监管格局, 为响应当前国内金融政策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主基调。
国家发改委内设民营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责是跟踪、了解、分析和判断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协调组织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民营投资发展的政策;与民营企业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支持民营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 民营经济发展局将围绕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价、宣传六大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拓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
国家数据局于10月25日正式成立,负责统筹推进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发利用,统筹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建设。 目前,国家数据局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数据基础体系丰富完善,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开发利用,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领域核心技术研究等一系列重点工作。 加强数据安全治理。
*召开财务工作会议。
研究并安排现在和未来的财务工作。
*金融工作会议于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分析了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地回答了金融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金融问题上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行动指南。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性,以加快金融强国建设为目标,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纯洁性、 财务团队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精神。以战斗力为重要支撑,着力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坚持总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推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全面落实党政共同承担耕地保护责任。
违反耕地保护红线的将被否决,并终身追究责任。
2024年是全面落实党和政府耕地保护同负的第一年,我国耕地保护建设速度正在加快。 有关部门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出台一揽子硬措施,耕地保护成效显著,耕地建设稳步推进。
**始终高度重视耕地的保护。 2024年,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对耕地保护的同负,守住耕地红线,遏制耕地总量持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早在春耕春耕和春耕季节,各地就采取了多项措施,全力保护耕地资源。 国家自然资源卫星执法工作提前一个月启动,各地运用技术手段对耕地开展重点执法检查。
今年,有关部门部署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的首次考核,并与省委、省委签订了打破耕地保护红线的否决权和终身责任追究责任书。 有关部门明确要求各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专项保护,严禁非法批准占用和擅自调整永久基本农田。 严格规范耕地占用补偿平衡,有效防止为补充耕地项目占用平原和山区,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湿地、江湖等区域开垦耕地。
严格守耕地红线成为耕地保护的重点。 7月20日,召开**财经委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盐碱地综合转化利用等问题。 会议强调,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数量质量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可持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进一步采取有力务实的措施。 要夯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耕地和耕地永久基本保障任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永不逾越。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耕地质量建设的关键。 日前,增发国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请已全面审核。 项目将优先支持东北高标准农田建设,京津冀灾区也将纳入重点扶持范围,提升农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此外,对粮食主产区给予优先支持,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发表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意见。
多措并举支持民营经济。
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意见》发布,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民营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律保障等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 着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氛围,加强组织实施,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此后,多个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形成“1+N”政策体系。 国家发改委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近期若干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措施的通知》,推动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市场监管部门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不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测的发展环境;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优化民营经济法律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扶持措施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树立“平等待遇”理念,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打破壁垒、减税降费、保障因素、支撑创新,政策合力有效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民营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更加强大。 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门工作机构,将与民营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的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日落地并取得实际效果。
随着宏观经济回暖的巩固和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的协同作用,民营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态势显著,在进出口、创新等领域表现良好。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民营企业706家5万户,同比增长15户3%;新增“四个新经济”民营企业300家40,000户,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从外贸数据来看,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6%1%,占进出口总值的53%1%。11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高于2024年和2024年同期。
开始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切实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今年9月,一班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重点任务。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高质量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为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激发新素质生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巩固和升级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造项目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 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速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新基建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今年,《关于推动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计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相继出台。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领先的、网络规模较大的网络基础设施。 数据显示,中国共建成并开通了321个5G基站50,000; 总算力超过20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
坚实的基础架构为应用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持。 当前,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截至目前,5G产业应用已融入国民经济67大类,应用案例数已超过9个建成5G工厂4万、300家,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40余个,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8000余个。
**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大增强全社会对制造业发展的信心,大力推动政策和资源要素向工业经济集聚。 11月份,工业生产加速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新三”相关产品产量同比大幅增长,新兴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已连续9年稳定在1超过3万亿斤。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908头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斤6亿斤,同比增长13%,再次高位增产,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超过3万亿斤。 粮食丰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粮食产量高涨来之不易。 受极端天气影响,粮食生产面临黄淮罕见“暴雨”、华北和东北地区严重洪涝、西北地区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千方百计抗击自然灾害,将损失降到最低。
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是保证粮食产量增加的基础。 今年,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继续提高小麦、大米最低收购价格,提高玉米、大豆生产补贴力度,加大粮食产区奖励资金规模; 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全费保险和种植收益保险的实施范围,对实际种植粮食的农民一次性发放100亿元补贴,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要落实党政对粮食安全的同负,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进间作、整顿、复垦,挖掘区域潜力。 实金的政策措施稳定了粮农的种植预期,增强了粮农的种植信心。 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个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亩60000亩,增幅05%,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亩粮食产量的提高是保证全年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虽然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从粮食主产区来看,气象条件总体上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 农业农村部在100个大豆县和200个玉米县全体系示范带动,重点推广密耐品种,整合配套栽培技术,持续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规模增产行动。 今年亩粮产量增加29公斤,增加08%。专家估计,300个重点县的增产为粮食丰收贡献了73%。
增发1万亿元国债。
它专门用于支持灾后恢复和重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024年,我国多地将遭受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当地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为繁重。 同时,近年来我国各种极端自然灾害频发,对我国国家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涝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为此,提出了第一项建议,并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增发1万亿元国债作为专项国债进行管理。 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政府,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新增国债资金将通过2024年预算拨款5000亿元,2024年结转至5000亿元。
根据规划,资金将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推动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 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工程; 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项目; 其他重点防洪工程,支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渠治理及重点区域排水能力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小型水库工程、病危水库风险排除加固和安全监测、海堤管理、全面提升防洪旱灾能力; 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城市排水防汛能力提升行动; 构建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控体系; 东北和京津冀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增发1万亿元国债,是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补短补短,惠民生,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安全,有力支撑灾后恢复重建,补齐防灾短板的重大决策部署。 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房地产供需变化。
多措并举,促进市场稳步发展。
2024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将呈现“前高中低、未来稳”的趋势。 总体而言,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中。 7月24日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房地产自身发展规律的重大判断。 同时,建议及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根据城市政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刚性、改良性住房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我国城镇“有没有住房”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需求来看,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更高,希望住得更好,得到更好的服务。 好房子就是要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让群众健康、便捷地生活。 针对房地产市场形势,公司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包括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实施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一视同仁地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认房不贷”“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政策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 临近年底,京沪两地出台了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优化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优化普通住房标准等措施,降低了居民购房的财务门槛,减轻了还贷压力和税费负担。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更好地满足对刚性和改进性住房的需求。 随着经济整体复苏,同时在房地产行业一系列优化调整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部分指标继续呈现边际好转迹象。
同时,中国大力推进“保障交付”,推动已售出逾期、难交付的房地产项目建设,并尽快交付给购房者。 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实施一系列“保障房贷”政策,金融部门对专项贷款和贷款给予了大力支持。 目前,“保障房源交付”工作进展顺利,已交付350万套268万套,交付率超过76%。 今年前10个月,“保障房交”带动全国住房竣工面积同比增长近20%。 “楼盘保交”取得的成效,有助于缓解购房者再次购买“未完工楼盘”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各方对楼市的信心。
A股已进入全注册制时代。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2024年4月10日,首批10家主板注册企业挂牌上市,A股进入全注册制时代,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回顾首次发行注册制度改革进程,以科创板成立和试点注册制度为突破口,推进了一揽子改革,逐步从增量市场向股票市场推进,成功走上了渐进式改革之路。
从审批制度到注册制度,既是审查主体从证监会向交易所转移,也是向市场选择的权利,强化市场约束和法律约束,提高投融资便利性。 注册制度并不意味着放宽了审核要求,而是更注重严格控制。 通过查询把好信息披露质量,更加注重开门审核,发布上市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测,内部制衡和社会监督更加严格; 新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违反法律法规的成本。 实践表明,登记制度改革是触及监管底层逻辑的改革,是内向型变革,是影响资本市场全局的变革,影响深远。
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观念的转变,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部门不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 二是把关方式的改变,主要通过查询来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巩固发行人信息披露的首要责任和中介机构作为“把关人”的责任; 三是转变透明度,打开审计之门,审核登记标准、程序、查询内容、流程、结果全部公开,监督制衡更加严格,让公权在阳光下运作; 四是监管执法力度变化,对虚发、金融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一出现就予以打击,实施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处罚,形成强大震慑力。
以信息公开为核心的发行上市制度,极大地提升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市场结构和市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全面注册制度的成功实施,将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更好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产大型飞机C919成功商飞
大型飞机业务已进入大规模批量化发展进程。
2024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完成首航商飞,首位用户为东航。 这标志着国产大飞机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了市场化运营和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C919是我国首架自主研发的符合国际适航标准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设计定位于150座单通道窄体飞机市场。 截至 2023 年 12 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有 3 架 C919 投入商业运营。 从运行数据来看,C919处于正常技术状态,安全飞行性能良好。
C919的首次商业飞行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这意味着波音和空客长达数十年的“双头垄断”在中国市场已经彻底改变。 C919正式进入民航市场,这意味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出现了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中国大飞机工业进入了规模化、系列化的发展进程。
在中国飞机史上,发展大型客机项目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4年)》确定的16个重大项目之一,C919于2024年成立。 2024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飞)成立,作为实施国家大飞机重大特种、大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 C919以自主技术研发为基础,采用“主厂+主导业务”模式控制项目优势,国产化率约60%。 它于2024年首飞,并于2024年9月完成所有适航认证工作后,获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市场”是国际共识,而C919大型客机带动的国民航业潜力巨大。 从商用飞机新材料、新零部件的开发,到试飞、服役培训,航空制造产业链长、辐射广、驱动力强。 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份的200余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发生产,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 推动在航电、飞控、供电、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方面建立16家合资企业,提高中国民用飞机产业配套能源水平。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