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忠明(烟台大学舞蹈学院教授,舞蹈教研部主任)。
说到农历新年,杨格在很多地方都成了“年味”的象征。 今年春节期间,陕西榆林、山东海阳、吉林长春等全国多地都举行了洋歌新年庆祝活动。
说到杨阁,人们往往把它与活泼欢快的场景联系在一起。 洋格的创新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息息相关,而扬格的发展则注重关注它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杨科表演者在内蒙古凉城县的街道上游行。 新华社.
扭阳歌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扬歌舞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3000多年,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杨歌集歌舞、诗词、乐曲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情。 杨歌的舞蹈动作通常结构合理,节奏感强,以模仿农民劳动为主题,动作轻盈拉伸,具有朴素而生动的力量。 在拜天拜祖的传统集会活动中,男女老少在锣鼓声中翩翩起舞,即兴庆祝丰收、庆祝节日、表达愿望、表达感情。
杨格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特别是在汉族聚居的农业区。 洋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结合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方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歌式、演员服饰、表演形式也各不相同。 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杨格形态有陕北杨格、山西阳格、山东阳格(固子杨格、海阳阳格、胶州阳格)、东北洋格等,均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
因为易学,杨阁具有广大劳动群众参与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北方很多村都自发组建了以村为本的杨科团队,演员大多是自己村里的村民,平时分工,节假日聚在一起排练节目。 在春节等重要节日期间,每个村的杨格队走在大街小巷进行表演,不仅有常规的杨格舞节目,还有“舞狮”、“勉励”、“高跷”、“丝舞”等综合表演形式,锣鼓、歌舞,不断将热闹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村里的杨科剧团的表演者大多是彼此熟悉的亲戚和朋友或邻居,这进一步增加了杨科表演的亲密感和欢乐性。 演技精湛、人气高涨的杨歌剧团也将受邀到邻近村落演出,形成村落之间文化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
洋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扬歌舞逐渐以广场舞的形式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许多城市社区都成立了扬格团队,开展了专业培训,不仅带动了群众的热情,而且成为社区和邻里关系的润滑剂,大大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
通过改变呈现方式,实现了传统杨格的舞台化、现代化和优雅。
回顾杨阁的历史,早年的杨阁并不是今天的样子,很多杨阁的剧目都很难进入优雅的殿堂。 如今,老百姓能看到杨歌的积极形态和内容,感受到纯粹的幸福,这与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对杨歌的改造、升级和创新安排是分不开的。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就借鉴“红色戏曲”创作的成功经验,对广为流传的杨关传统戏曲剧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取其精华,除去糟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新洋洋戏”综合性艺术形式。 信阳戏曲取材生活,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喜欢的艺术形式向人民传达党的政策和战斗精神,成为革命根据地宣传先进思想、实施公众教育的重要渠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以弘扬主旋律、展现老一辈革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宗旨,新时期的扬曲剧目,不断涌现出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和先进事迹。 其中,既有气势磅礴、宏大叙事的大型杨歌舞剧,也有以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事迹为题材的短小精悍的小剧。 这些阳阳戏从民间到剧院的大舞台,不断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惊喜。
目前,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杨歌元素融入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和现代舞的编排中,通过对杨歌舞动作和节奏的重组和重构,彻底改变了传统杨歌的呈现方式,实现了传统杨歌的舞台化、现代化和优雅, 并将杨歌推向了更大的舞台。近两年来,舞蹈“莲花奖”全国民间舞类杨歌舞作品《移山》《济南的冬天》《冰花》《太阳午后》《回顾性飞跃》均属于这一类。
以杨歌的舞蹈作品《冰灵花》为例,用现代编舞语言展现了中国东北冰灵花的代表性形象,傲然破冰,在雪地里绽放,独自报告春天,展现黑土地上人民坚强不屈的生命力,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赋予演员灵魂和艺术张力, 并赋予了东北地区杨阁美学风格的新范式。还有杨歌舞作品《正午的一天》,运用西方编舞的理念和技巧,在“背对黄土,仰望天空”的劳动场景中,演员清晰的肌肉线条勾勒出山东男人的苍劲和朴素的力量感,作品仿佛脱离了扬歌鼓的传统表达方式, 而成为一部非常“现代”的舞台作品,但其动作编排、舞台定位、节奏呈现都属于山东鼓阳歌的范畴,实现了鼓阳歌的现代表达。以震撼的效果击中人们的心。
洋歌的创新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增添了多彩。 从农村到城镇,其覆盖面越来越广,从民间到戏剧,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人们在杨歌的发展和变化中感受到的,不正是生活的丰富多彩吗?
洋格的创新发展不仅要扎根于人民,更要拓宽舞台。
洋歌艺术具有独特的优雅气质和共同欣赏,不仅可以成为农村农民庆祝节日的重要形式,而且可以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在专业舞台上表演。 优雅、共同鉴赏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扬格艺术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传播,也形成了不同群体对扬格艺术传承创新的不同需求和差异化态度。
有人认为,杨歌要保持“庸俗”的特点,立足农村劳动生活,贴近农民群众; 有人认为,杨歌应该更加“现代”,必须突破传统创作框架的局限,以“重塑”的方式寻求创新发展。 其实,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以包容的方式看待杨歌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从而在不同类型的舞台作品和不同性质的民间活动中推动杨歌艺术与时俱进。
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杨阁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立足于杨格的“民俗”性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挖掘杨格艺术的民族和民间元素,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推动杨格艺术向生活导向、通俗、通俗。 同时,文艺工作者对杨格舞台艺术的转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不断加强东西方文化艺术对话,增强东西方艺术形式的融合与碰撞,推动中华杨格走向国际舞台。
另一方面,要拓展杨歌艺术的呈现形式,以杨歌为文化纽带,开展丰富多样、参与性的大众文化活动。 杨格艺术的传承,不仅有赖于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坚持,也离不开年轻一代的认可和参与。 我们可以借鉴近年来举办“村超”、“村巴”等新型乡村文化活动的经验,在北方村推广以杨格为中心的“村舞”交流活动。 这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为新时代杨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可以吸引周边城镇居民参与乡村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收入,一石多样的发展效果。
东北杨阁舞蹈作品《冰玲花》剧照**。
东北杨阁舞蹈作品《冰玲花》剧照**。
Bright**,2024-02-21,第 13 版)。
*:光明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