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绿色农业信贷的需求需要提高农业生产者绿色转型的意愿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高投入、高产、高排放”的发展阶段,农业碳达峰到碳中和仅需30年,远低于欧美50至70年的缓冲时间。 根据对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100家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种植者的调查,超过90%的种植者表示,绿色认证的大豆产品与未认证市场一致,下游收购端只关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绿色认证并不能提高种植效率, 但绿色生产过程中的认证费和药品的减少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本并影响产量,且农户绿色转型意愿不强,绿色农业转型升级的信贷需求较少。
2.信贷服务与绿色农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有待加强
农业系统的技术创新和低碳转型需要很长的时间。 目前,我国农业信贷资金大多以短期信贷资金为主,无法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周期性需求。 为了进行中长期信贷支持,银行的预期收益必须超过提供信贷资金的成本。 当前,农业领域贷款利率下行空间较小,绿色农业发展区域性强,金融机构难以探索收益稳定、复制推广等中长期信贷支持模式,制约了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此外,农业科技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具有资金需求大、风险高的特点,目前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其特点与上述环节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 发展绿色农业需要各类资金的广泛参与,需要基于财政、发展、商业等各类资金风险和收益特征的创新金融支持方案。
3.绿色农业碳汇功能发展有待提升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加快,农业碳汇规模逐步增加是发展趋势,农业碳汇交易前景广阔,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也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低碳农业转型,促进落后地区碳减贫发展。 但目前农业固碳工作刚刚起步,市场化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种植碳减排的正外部性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目前,能够进入碳市场的农业减排项目寥寥无几,农业碳汇市场发展不完善,农业“碳源”和“碳汇”基本形势不明确,相关制度和政策机制有待完善,农业碳汇市场建设缓慢, 而未来农业绿色减排的发展空间无法判断,这也制约了碳汇储蓄、碳汇、碳汇信用贷款等新型碳汇金融产品的开发。
1.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激发农业生产者绿色转型信贷需求
一是建立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链。 借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海外大型农业企业的做法,提升绿色农产品经济价值,提高种植主体绿色转型发展意愿。
二是政策引导绿色农产品区别于其他农产品例如,建立绿色农产品集储末端标准体系,提升市场对绿色农产品价值的认知。
三是加强数字技术在绿色农业领域的应用。 通过建立完整的数字化系统,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气候、土地、市场需求等多维度变化进行监测,帮助种植主体降低绿色种植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收益。 将农业关键减排技术纳入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定义。 搭建绿色项目库,将减排效果明显的农业项目放入库中,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 鼓励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采用“金融+科技”服务模式,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数字金融解决方案。 四是扩大绿色农产品下游需求。 多渠道提升绿色农产品食用价值,建立下游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绿色农业种植主体对接机制,增加下游加工企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规模需求。
2.完善绿色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一是加强与国际机构合作,丰富绿色低碳农业项目融资渠道。 借鉴国外国际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经验和模式,鼓励农业绿色低碳项目建设方与国际组织、多边开发银行等发展基金合作,保障建立混合融资体系,撬动更多商业资金投资农业绿色低碳项目。
二是银行机构要主动加大绿色金融创新研发力度,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绿色农业信贷产品。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的优势,以“一企一策”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向农业新主体、小农户、加工企业推广减排技术。 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保险机构的引导作用,依托科技手段,高效识别农业绿色种植加工主体。
三是完善绿色农业项目预管制度,明确信贷资金准入条件。 降低财政资金在绿色农业项目中的比重,明确财政和金融合作如何匹配和提高项目收入,加强项目建设后期资金的监督和保障,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绿色农业转型中的支撑作用。 四是设立省市专项保障,“三乡”和中小企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绿色发展。 加大对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培育龙头加工企业、整合品牌资源等方面的直接融资投入,有效缓解“小、散、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无序竞争。
3.加快构建绿色农业碳汇体系
一是通过加强财政支持、减免补贴等政策手段,有效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更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积极推动农业碳汇发展。 二是加强农业碳汇产品价值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对农业碳汇的认识和关注度。 强化市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业碳汇市场交易的政策机制和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碳汇市场交易机制,积极创新交易模式。 三是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和支持我国碳交易市场和水权交易市场建设。 在现有农业碳票机制和农产品碳标注机制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碳汇金融产品,如碳汇节约、碳汇**、碳汇信用贷款等。 同时,扩大农业碳汇交易和农业碳汇市场化产品的试点范围,大胆探索农业碳汇市场化的有效路径。
更多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信息,请关注:临环炭素。
2月** 动态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