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3年3月1日,为了强调印度比中国强的观点,一些印度精英在《欧亚时报》杂志上公开表示,就目前中印之间的差距而言,中国在四个方面明显比印度差。
他们在谈论什么的四个方面是什么?
第一,人口优势。
作为新成立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在人口方面的自信是有目共睹的。
印度人相信,中国的崛起与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有很大关系。
而且他们也可以依靠自己在人口红利上的优势,实现全面碾压中国的目标。
正如这些印度精英所说,根据人口结构与国家经济的关系,依靠这些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印度确实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外资,从而使该国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经济能够实现稳定增长。
例如,莫迪**为印度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使印度的GDP在2021年最后三个月成功超越自己的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就是最好的例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依靠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印度仅在第一季度就以超过8500亿美元超过英国。
由此也可以看出,莫迪将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制造业上,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除了在经济上给印度带来很多积极影响外,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早前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人口与发展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上也表示
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相比,印度人在国际合作中有着非常天然的优势,那就是语言优势。
虽然说出生的人越多,能受教育的人就越多。
然而,由于印度是一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那些负担不起上学费用的印度人仍然可以在这种自然的英语环境中自然地学习基本的英语听力和口语。
这种在英语交流方面的优势,也可以让印度人在与外国商人做生意时发挥良好和积极的作用。
不过,翟先生后来补充说,即使印度的总人口超过中国,也未必比中国具有更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人都会为不断增长的人口而烦恼。
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所谓的人口负担,是印度的人口结构在有效劳动力中所占比例过低,代表性不足。
翟振武通过对世界人口和国家发展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离不开三个要素。
也就是说,源源不断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关于劳动力的那一部分,翟振武特意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人口基数越大,它拥有的劳动力就越多。 劳动力数量能否给国民经济带来正向动力的前提是,这些作为劳动力的群体能否为市场提供有效的劳动力。
所谓效益,当然不是说劳动规模越大越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印度是印度最引以为豪的制造业。
如果这些技术娴熟的年轻人在生产线上,他们可以继续为企业输出更多的价值,带来更多的利润。 那么这样的劳动力才是真正有效的劳动力。
然而,将目前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仅为76%和女性的24%结合起来,可能会让印度人感到失望。
换算成具体数字,印度有近14亿人口,但参与劳动生产的印度人不到4亿。
即使拥有这种劳动力结构的印度人稳定了印度的就业率,也将是一个问题。
更不用说中国了,它希望在人口的劳动红利方面超过75%的总劳动力参与率。
除了缺乏有效的劳动力外,印度的教育率也是影响印度人口转化为劳动力的重要因素。
你能想象一个即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只有9%的年轻人口上过大学吗?
据统计,印度所有工作年龄工人中只有12%受过高等教育,而小学以下的这一比例为27%。
要知道,自200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文盲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已经变得极为陌生。
然而,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口号下,目前我国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人口只有1人5%。
与印度12%的高等教育水平相比,中国人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为22%,几乎是印度的两倍。
有人可能会问,是因为印度的教育水平太低,是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不喜欢学习?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并不是印度人不愿意学习,而是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匮乏、阶级等级严格、贫富差距巨大,印度底层人民,连基本的衣食一线都难以挣脱, 有精力、资历和资本与印度精英争夺所谓的教育资源吗?
与上个世纪还在为脱贫攻坚而苦苦挣扎,却依旧不忘扫盲任务的中国**相比,这些印度精英口中的所谓印度人口,是中国远无法比拟的优势,简直就是一个幻想中的笑话。
因此,关于这个优势已经排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