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快30岁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从来没有被教导过要尊重自己。
自杀,通过书籍、电视和生活拥抱痛苦,几十年来不断的重复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意识形态钢印。
娱乐是玩物,是可耻的。
幸福不是严肃和可耻的。
有不强烈的需求是可耻的。
如果有什么事情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努力,不努力是可耻的
我在这种思维下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不可否认,它也带来了很多技能和物质收获。
但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习惯时,我感到恶心、虚弱、想哭,我发现身边的人大多都是这样,努力工作,但焦虑很大,很难抽身。
人成为达到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
因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特别单一,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几乎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自己的想法,还是被父母逼迫,还是被社会逼迫等等。 从大家学会走路的那一刻起,就全都拼命地沿着同一条跑道跑,生怕在起跑线上输了,落在后面。
每个人的幸福都比和别人比较好,人生的目标和成功的标准就是看谁能走在这条跑道的前面,前面的人是人生的赢家,后面的人是输家。
在网上看外国人的英雄事迹时,总有一些评论让人哭笑不得:“外国人口稀少是有原因的。 以美国为例,这片广袤的土地广袤而丰富,各种资源丰富得惊人。 更不用说石油、天然气、粮食等的自给自足,还有出口空间。 它的耕地面积是中国的几倍; 中国的居住地是中国的好几倍。 此外,移民政策放宽得惊人,非法移民大多视而不见。 美国几乎用尽了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方法来增加人口,对外招贤纳士,对内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别忘了,美国和中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
但如果你看一下人口,中国有 14 亿,美国有 36亿,为什么美国人口这么少,居于人类生存的合适地方? 而且,美国建国已经200多年了,就算当初人口不多,为什么不几百年后再生呢? 不仅是美国,也是最可耕种的文化圈的欧洲,耕地面积很大,但一直幅员辽阔,人烟稀少。 与中国相比,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5亿多人口在几十年内翻了一番,这仍然受到计划生育的压制。
因为疲惫和死亡两条路,欧美人,也就是**宗教文化圈,选择了死亡之路,而东亚人,也就是儒家文化圈,选择了疲惫。
甚至欧美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也与这一理念息息相关。 我们往往只看到成功的光辉,却忽略了无数失败背后的苦涩。 每一次成功的创新背后,都隐藏着无数家庭因失败而破产甚至流落街头的悲惨故事。 欧洲人和美国人深信这是自然选择的自然规律。 他们坚持一个"到我的门下来,自生自灭"态度,适者生存,适者生存。 那些能够成功生存的人是你的创造物; 而那些不幸倒下的人,只能说是你自己的命运。 在这里,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从递减的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只有两种衰落方式: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 就像气球一样,如果你想让它变小,你要么向外吹,让气球变大,然后剪掉多余的部分; 气球内的气体将被直接排出。 欧美人采取了海上殖民时代的第一个战略,即通过扩张实现倒退的目标。 现在,欧洲和美国虽然人口不多,但能够保持放松,这要归功于他们的第二个策略:通过收缩自然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欧美人口少,但没必要过度劳累的原因。
其他一切都是小事,表面上,欧洲人出去殖民,挖了第一桶金子,但中国却选择同时封海,造成与世界的脱节,其实根本不是本质原因。 如果你曾经去过渔民区,你就会知道出海是一件长期而冒险的事情,而且你经常几个月都没有收到你的消息。 更不用说当时连航线都没有的环球航行了。 有无数人在探索新路线的途中丧生。 欧洲人是建立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生活之上的。
这件事在中国人眼里是靠不住脚的,风险太大了,运气好几辈子,荣华富贵,运气不好,别说来世了,这辈子就交代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会选择什么? 就是继续忍受地主和官员的压力,每年积攒一点资产,指望几辈子后能攒下几亩稀土,从此阶级就会跃升到自耕农的水平(这是一条可以非常肯定地预料的道路)。 还是选择出海承担70%的死亡代价,一夜暴富,求富险?
同样的逻辑还是一样的,为什么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不像亚马逊、Microsoft、谷歌那样努力创新呢? 就像谷歌的深心一样,它已经烧掉了谷歌的钱十多年。 国内腾讯赚的钱也不少,为什么不投资研发呢? 为什么要冒险,因为我可以躺着赚钱? 除非我再也活不下去了。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不这么认为呢? 因为这就是其他人的文化。 他们不在乎自己赚了多少钱,冒险精神已经刻在了他们的基因里,代代相传。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现在看两个必须死一,如果东方文明赢了,那就是欧美人靠堆积人命和资源去探索道路,由中国人摘果子,就像码农为公司早起加班做东西由老板来赚钱一样, 比如现在很多项目都是先被美国人发现,然后才在中国人手中商业化的,比如无人机、隐形机、智能手机都是美国人最早提出的想法,日本的半导体汽车也是这个模型。如果西方文明获胜,那将是东亚文明圈将成为欧美人创新的试验场,就像印度现在成为欧美制药公司实验药物的豚鼠一样,所有印度精英都被欧美吸收了。
有人说日韩不累,没有中国卷,这是一个没问题就没问题了。
我发现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可悲的。 在成长过程中,我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必须有某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而且这不仅仅是直接在你耳边被灌输和大喊大叫,你有什么好活的。 很多时候,是你养成了思维习惯后主动去构建它。 暴露在外界,来自外界的信息,让你自己一点一点地拼凑出某种生活范式和生活模板。 你每天刷的微博、朋友圈、抖音,你听到朋友谈论的,以及你过去听到的。 都在你脑海中形成生命的范式。
这是一个基线,一个平均值,一个模具。 一旦偏离了这个模具,它就是有缺陷的,它是垃圾,它是废物。 在心理学上,这可以称为“应该是自我”。
实际的自我和假定的自我之间的差距是痛苦的。
我们的一生似乎都在拼命地尝试过某种生活范式,然后维持一段时间,然后死去。
你不应该有偏见,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上一所好大学,你应该学一个赚钱的专业,你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应该有一个可靠的伴侣,你应该有真诚的爱,你应该有大人的言行,你应该像成年人一样脚踏实地、踏实, 你应该乐观和善于交际。
你应该努力工作买房,你应该有孩子,你应该去一所好学校。
你应该锻炼身体,你应该多出去走走,你应该和你的兄弟和朋友一起喝酒和看足球,你应该乐观、开朗、强壮、有男子气概。 它应该像一个男人,你可以既可以穿西装,也可以穿皮鞋,你可以是篮球摇滚时尚和搞笑。
像一个男人,像一个女人,像一个成年人,像一个合格的人。 有太多“正确”的生活方式。
秦朝丞相李四早就告诉我们答案:老鼠住在厕所里,无论怎么努力,都吃不饱,受惊。 粮仓里的老鼠可以平静地吃肚子。
这说明了平台的作用,资源的作用。 在一个整体资源比较多的地方,不用太辛苦就能活得好,在资源匮乏的地方,再怎么努力,再打再滚,都很难活得好。
要有稳定的工作,要有爱情,要有社交网络,要有成熟的性格,要有健康的业余时间,要体面,要奋斗,要阳光,要看到未来。 我们一直生活在想象中的他者的评判之下,主动或被动地构建着一个应该实现的生活模板范式。
而心其实是空的。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在书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成功只有一次,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认同这句话并实践它的人真的很少。 绝大多数东亚人都挤在同一个轨道上,而这个轨道的目的只有一个:比周围的人更好。
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被父母教育的:你看看别人得了多少分,再看看你; 你不想吃,你不想穿,你想比较; 别人可以参加第一次考试,你为什么不能......
虽然我们一直说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但实际上,我们把人看作一种手段,即一种“工具”,这从不时可见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是很普遍的。
当一切都寂静无声时,当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
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的关系都被移除了,所有想要为他人而活的东西都应该被移除。 你到底想要什么。 有没有什么你一个人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并且忍不住想做的事情?
你喜欢吃什么? 你喜欢做什么?
最可怕的是,这种精神内耗一旦形成,就很难摆脱,长期的苦教育直接助长了功利主义思维,而做一件事要不做,就看这件事有没有“好处”,而以上这一切最终演变成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 在追求幸福和幸福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使人无法幸福。
所有的疲惫都是因为我们的心是空的。 被塞进了太多应该。
剩下的不多了:我想要。
结语:一个人的一生中,真正关心你的人很少,不要指望别人很认真地关心你,即使你很欣赏你,他们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你,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50%的时间是要求别人,另外50%的时间是关于反抗别人的要求。 有没有可能留下 1% 的自由?
2024.2.24. 鼓励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