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过年的话题往往在春节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发酵,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回去,吃什么,给老人和孩子准备什么礼物,评论过节是否合理等等。
但春节真的来了,总觉得期待的气氛、情感、乐趣都有些不同,抱怨春晚不好看,没有烟花,太累了,去探亲访友等等;
过年过后,我又开始反思,为什么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 明年改进会好吗? 春节是否在衰落等。
问题是,既然过年和我们自己的要求有差距,那就意味着还有气氛,但还没有达到,谁在支撑春节气氛呢? 为什么没有达到? 真相可能是:
50后和60后对新年很认真它是一个合格的新年经营者、组织者和坚持者。
80后潦草地过年,不懂的人很多,很多春节传统和规矩在80后一代已经“断崖式”了。
90后应该应对新年现在是老少皆宜的年纪,烦恼很多,真正想见的人是我爸妈,其他的都无所谓。
30后、40后、00后、10后呢? 认真地30后、40后都是**十岁能够见到他的孙子和曾孙,已经很满足了,而且没有要求; 00后正值壮年,想出去旅游,发疯; 10 岁以后我只要求手里有一部手机,我在这个世界上就拥有它; 真正快乐的是学龄儿童无忧无虑。
春节的气氛和组织,就像“九牛爬山”一样,现在只有50后、60后的老牛辛苦劳作后休息了,80后、90后被外工拖到一边磨砺,新年的气氛还奇怪。
也就是说,当50后、60后真的老了,春节可能只是一种形式,如果过年不持续,可能和周末一样,也没关系。
1、为什么50后、60后还在认真筹备春节、认真过年?
如果一定要追根究底,那一定是离不开50后、60后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家里真的很穷,物料真的很匮乏,娱乐活动也真的匮乏即使你放了一部电影或唱了一出戏,你也可以回忆几个月。
平时吃不了肉,很难看到肉,但50后、60后的父母还是想办法弄到肉; 平时穿不了新衣服,一条裤子是几个兄弟轮流穿的,但过年的时候,爸妈总会拉几尺布给大家做衣服; 平时忙着没完没了的工作,没完没了的责骂,但过年的父母总是和蔼可亲,心情也轻松自在,大家心里都记得很清楚。
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在众多亲戚邻居的帮助下,一脚一脚都来了,所以春节也得去亲戚家。 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印象,让50后、60后对春节有着相似的偏执印象,盼着过年,盼着吃一顿好饭,学习贯彻春节的各种规矩和要求,格外小心地坚持着,哪怕是远房亲戚。
50后、60后举办的春节,不是在回忆往日艰辛却温暖的岁月吗?
2、为什么80后开始乱涂乱画过年?
要知道,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是靠照顾长大的,虽然都40岁左右,但说真的,面对这几十年的生活从穷到小康,物质从匮乏到富足,内心一直没有被消化,迷茫到中年, 而春节的记忆可能只存在于童年的模糊记忆中吧?
在我们80后,你知道我们祖先留下的多少新年规矩被丢弃和丢失了吗?
例如:为什么过年需要加碗、筷子和盘子? 为什么不能加一个奇数,它必须是偶数? 每个盘子和筷子加多少?
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走三步欢迎,七步送走”过年呢? 为什么“鸡不献头,鱼不献脊骨”? 你为什么不接受礼物订单?
比如:我们这里有很多笑话,80后春联,上下对联颠倒过来; 正门是倒置的; 给祖先上香,点燃两香,等等。
说真的,春节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不管80后后是否愿意,都已经交给了我们,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传承,树立好榜样?
3、90后为何要应对农历新年?
90后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大改善的阶段,还有“外国节日”、“外国人”、“外语”,对过年不太热衷。
90后对新年还是有自己的看法例如:
1、不要和关系一般的亲戚到处走动,不要再维持肤浅的关系。
2、跨年大餐不要吃大鱼大肉,不一定要在家吃饭,吃完饭也不想看春晚。
3、在家准备新年货就这么简单,不用囤很多,也没必要买一堆新衣服。
4、就算去亲戚家拜年,也最好放下礼物,带着几句问候离开,在微信上说点什么**。
2024年的味道越来越浓
5、对七姨八姨在团圆期间“查户籍”式的感情、事业、生活、孩子等各种询问,我极为反感。
因此,新年的主力是老龄化和减少。 每年的春节过去了,感觉气氛不如一年好,但作为传统和重要的文化,还是要坚持和传承发扬的。
如何保住我们春节的根? 你觉得正在为新年做准备的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