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常委会建议,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市场和信心。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息”释放流动性; 中国证监会强调要构建以投资者为导向的资本市场; 国资委将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 一系列稳市政策密集出台,A股会形成真正的反转吗?
廖宗奎.
年初以来,市场一直弥漫着浓浓的悲观情绪,过去一年的“良好开端”**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大幅下跌。 上证综指一路跌至2724点的低点,短短三周内涨幅超过8%。 2023年第四季度经济略有放缓,经济走势的曲折使市场对未来经济复苏的力度和可持续性缺乏信心,加之1月中旬“降息”预期落空,加剧了悲观情绪的蔓延。
1月22日,全国常委会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力度,增强市场内部稳定性。 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营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 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市场和信心。 要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一致性,加强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协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的积极态势,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新**成立以来首次研究资本市场运行情况,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1月24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宣布减少0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 央行降准和“降息”无疑超出预期,上证综指午后从近80点的低点回落,随后两个交易日回升2900点。
各部委也纷纷密集出台政策,稳住市场。 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建立一个以投资者为导向的资本市场。 在制度和机制的设计上,投资者的体现更多。 国资委表示,有必要将市值管理纳入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要加快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在广州,取消了120多平方米的购买限制。
一系列稳市稳信心政策密集出台,仿佛给久旱的行情带来了春雨,A股随即迎来**,上证综指重回2900点左右。 这会是一个完全的逆转吗?
降准幅度高于预期
有两个意想不到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一个是时间点的意外。 由于此前MLF和LPR下调令人失望,市场对春节前货币政策整体运行的预期并不高。 二是实力超预期。 2021年之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通常为05个百分点,但2022年和2023年的四次降准都将为025个百分点。 这是两年来第一次出现 0降准5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
央行降准可能基于以下几个考虑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释放长期资本,改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结构。 此次降准将为市场提供1万亿元人民币的长期流动性。 中信**认为,近几个月来,央行主要通过MLF和逆回购注入流动性。 从2023年9月到12月,央行将有MLF净注资188万亿元,2023年12月MLF余额已达70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银行体系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 降准可以释放长期资金,部分替代到期的MLF,改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结构。
二是缓解春节前后的流动性压力。 春节前,企业发放奖金,居民取款需求旺盛,需要及时补充流动性。 此前,央行在春节前也曾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GF**估计,正常情况下,春节前的流动资金损失约为16 万亿 - 18万亿元。
三是为年初财政政策和信贷发放提供支持。 央行行长潘功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货币政策在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保证**债大规模集中发行、支持投资项目建设方面有充分条件。 天丰**认为,降准不仅能配合财政政策,又能传递货币政策的积极信号,有利于保证社会融资和货币信贷总规模的合理增长。
四是稳市场,稳信心。 在资本市场信心低迷之际,出人意料的降准有助于提振信心,这也是对全国常委会提出的“采取更有力有效措施稳市、稳信心”的快速回应。
1月降息幅度下降并不意味着未来降息的可能性降低。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行在2023年11月和12月下调存款利率,以及降低支持农业和小企业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将有助于推动LPR下行。
更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更加重视促进经济复苏。 潘功胜指出,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整,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保持稳中、推动温和反弹是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GF**认为,这种表达指向名义增长,即货币政策将促进名义增长的恢复和通胀中心的正常化作为目标,这正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关键点。
长江首席经济学家吴歌认为,单靠市场力量摆脱负循环并不容易,往往需要依靠强大的政策外部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微观主体的“动物精神”,促进投资和消费。
以投资者为导向的资本市场
除了央行的流动性关怀外,其他部委和行业的一些政策也密集出台,形成多维度的合力来稳定市场。
1月24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专访,强调要构建以投资者为导向的资本市场。 在制度和机制的设计上,投资者的体现更多。
一是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回报要求,大力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增加分红等方式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市场化并购,激发业务活力。 巩固和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优秀机构的作用。 完善保荐机构评价机制,突出对保荐企业的质量考核,尤其是对投资者收益的考核,不能将没有长期回报的公司推向市场。 完善产品注册、投研能力评估等制度安排,引导投资机构转变“重销轻服务”观念,提升专业管理能力,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
三是梳理和完善基本体制安排。 全面评估发行定价、询价等机制,支持更多投资者参与。 完善适合国情和市场情况的量化交易监管体系,优化完善**、证券借贷、再融资等制度规则。
1月24日,国资委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龙头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引导龙头企业负责人更加关注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 通过应用市场化的持股和回购,及时传达信心和稳定预期,增加现金分红,更好地回报投资者”。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的2024年体系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通过市场化并购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和国企考核评价体系。 ”
中金公司认为,过去央企考核体系主要以基本面指标为主,此次调整意味着将价值实现维度纳入考虑。 这将有助于引导企业负责人在重视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更加关注股东利益,有望探索增持、回购、分红等多元化市值管理方式,对提高央企上市股东回报具有积极意义。
将市场价值管理纳入考核体系,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 近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显著体现在国有企业基本面的改善上,利润率和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债务问题得到缓解,自由现金流有所改善,但估值却持续进一步下降,保持在较低水平,不仅对民营企业有折价, 但也明显低于海外龙头企业。截至1月26日,上市国有企业整体PE(TTM)PB估值为11。65 乘以 103次,整体上市央企9家99 次 091倍,而非国有企业的估值为30倍0 乘以 206年,目前上市央企仍处于破碎状态,股息收益率高达35%。本研究将市场价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绩效考核,有望成为解决估值结构问题的关键环节。
中信**认为,国资委已明确表示,将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绩效考核,可提升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性,有利于提振投资者情绪,增加央企上市配置, 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从市值的相对变化来看,未来央企总市值的年增长率和增速可能成为央企负责人考核的重要指标。 从估值的绝对水平来看,市净率(PB)或作为央企市值管理目标的重要工具,因为PB可以公允地反映市场对企业经营效率的认可,所以对于PB低的企业,特别是小于1的企业,央企负责人可以对估值进行考核或加强考核。
从行业来看,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市场的一个问题。 近期,房地产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出台。
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城镇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议,明确要加快落实城镇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地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1月27日,广州市发布《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在限购区范围内,建筑面积超过120平方米(不含120平方米)的购房不纳入购房范围限制。
2023年下半年,广州9月率先调整区域限购,其次是深圳、北京、上海。 这一次,也是广州率先进行了全区限购调整,估计其他重点城市也会陆续效仿。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市场情绪终于回暖,上证综指重回2900点左右。 1月22日至26日,涨幅居前的主要行业是房地产、建筑装饰、石油石化、煤炭、非银金融和银行板块。 中小盘股依然低迷,初创股继续创下新低。
底部已经出现,弹簧**开启
这半年来,市场也有很多政策来帮市场,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趋势。 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激活资本市场,7月底市场只出现过短暂的上行热潮; 8月底印花税下调,迎来市场大幅上涨; 10月底,万亿元国债发行,引发市场对财政杠杆稳增长的预期,但市场并没有持续太久,11月下旬后市场再次走弱。
这一次,政策在密集地试图保护资本市场,市场真的能走出谷底吗? 从历史上看,每当市场触底反弹时,都会出现许多条件,例如外部环境明显改善、流动性趋于宽松、出台稳经济和市场的强力政策、经济和企业盈利边际改善、市场估值偏低等。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联储2023年继续加息将推高美元,减缓全球经济,是压空A股的重要外部因素。 目前,这一因素已经到了转折点,美联储降息初期进入预热阶段,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开始大幅回落,美元指数也有所走弱,未来人民币的外部贬值压力将大大缓解。
从流动性来看,央行出人意料的降准和结构性降息,都是在照顾当前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从基本面来看,虽然经济走势短期可能仍有波折,但长期复苏趋势不变。 2024年各省的加权经济增长目标约为55%,这意味着2024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目标极有可能定在5%左右,在没有低基数的干扰下,这个增速将代表着更高质量的增长。 特别是央行明确表示,为促进物价回升,预计2024年名义经济增长将较好恢复,相应的企业利润将表现更好。
招商局**认为,目前新社会金融和经济实体增速为正,有望逐步确认本轮盈利周期的底部。 随着支出的增加,企业利润率有望恢复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年报业绩预测披露后,市场有望形成盈利触底预期。
从估值来看,沪深300指数从2021年的高点持续了35个月,最大跌幅为47%,调整幅度非常大。 A股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上证综指和上证50指数的市盈率均低于过去20年的第20个百分点,创业板指数的估值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在诸多条件的配合下,市场触底反弹的可能性较大,春季**的逆转浪潮正在慢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