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能力与生存压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反比关系。 这很简单,就像自然界中的动物一样,当它们察觉到周围环境不利于生存时,就会主动减少繁殖。
人类也遵循类似的模式。 让我们想象一下,与一个“不上班就养不起饭”的家庭相比,一个家庭可以轻松维持生活并拥有大量积蓄。 哪一个更容易为人父母?哪一个会给子孙后代提供更多的爱和陪伴?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一直强调,我们这里的年轻人积极性不高,这与欧美的无子女(丁克)现象不同。 如果你最终只剩下很少的钱,你最终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你的孩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存一大笔钱,也许你应该向东南亚工薪阶层的态度学习。
工厂搬到了印度尼西亚,但“自愿加班”不再有效。 我在海外生活过,外国人最常见的评论是“努力工作”。 然而,这个词通常听起来很尴尬。 勤奋有时会变成一种无助甚至悲伤。
正如一位中国文化大师所说:“你别无选择,所以你要勤奋。 “今天,即使是大学生也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许多学生表示,他们不愿意组建家庭和抚养孩子,因为他们“不想让下一代重蹈覆辙”。
爷爷这一代人可以享受公益,只要父亲勤勉,也有反击的可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我爷爷的工作时间现在从8小时增加到了10多个小时。 正如陈培思先生所说,过去他能靠公益,现在全靠个人努力。
由于这种工作模式的不可容忍性,在工作站摔倒的例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然而,公司往往打着“自愿加班”的名号来逃避责任,虽然提供了一些补偿,但这笔钱真的能换取生命,保证孩子的稳定生活吗?
在笔者所在的沈阳,在工厂招聘的展台上不难发现这种现象。 甚至一些正规的大厂一般一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实行“牛马模式”。
底薪很低,要达到申请时承诺的工资水平,就要靠加班和绩效。 如果你说,“我只想拿基本工资,我不想打得太辛苦”,这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由于在中国建厂成本上升,许多工厂正在考虑搬迁到东南亚。 一些老板选择搬迁到印尼,希望能轻松复制他们过去的管理经验。 然而,他们发现那里的工人更加团结,拒绝接受太多的加班。
老板叹了口气: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有自己的原则,即使给加班费几倍,他们也不愿意加班。 他们坚持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虽然月薪可能无法为家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更喜欢在家八卦和唱歌,不接受“自愿加班”的想法。
东南亚工人对馅饼式的加班政策不满,是因为懒惰还是因为“清醒地生活”?
这样的评价引起了网友的厌恶,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自命不凡的“成功人士”居高临下地毫无意义地说教到底。 也许他们选择不加班,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他们更清醒地看待生活。
与家人共度时光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吗? 而试图复制“底层互害”的模式,通过高调的口号让他们滚进来,进而解决加班问题,却遭到了那里的工人的坚决拒绝。
勤奋的前提应该是看到希望,真正得到相应的收益。 这种收入差距应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额外的努力,并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而不仅仅是“送你走”并请求感激。
少人不一定是改善治疗的前提,关键在于竞争对手的态度。 回到上面提到的话题,今天很多年轻人拒绝生孩子,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讨厌育儿,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养活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
明明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但似乎每个月只能剩下微薄的生活费。 几乎所有个人的辛勤工作都用于为房屋、财产、石油和公司做出贡献。 如果加上奶粉和教育的费用,你无法想象。
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 笔者曾遇到一位流水线工人,他说他的工资十几年来一直在4000元左右,几乎没有变化。 这并不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够努力,而是参与其中的人已经如此努力了。
很多家政工人感到无助,他们发现在中国,老板只愿意支付3倍的工资; 在印尼,工人拒绝加班,但老板愿意支付五倍的工资。 因此,农民工需要团结起来抵制过度剥削,这是改善他们待遇的途径。
然而,这往往会演变成一个悖论。 虽然你不想参与内卷,觉得被过度挤压,但你总能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艰辛和低回报的人。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因为他们真的需要养家糊口,所以别无选择。
结论]很难说人口下降是否能改变“你不做,有人做”的困境。只要我们一直沉浸在内卷和比较的心态中,可能总会有更多努力的竞争对手。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