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 杨飞飞)珠穆朗玛峰南坡在哪个国家? 为什么我不能飞到珠穆朗玛峰? 为什么要在晚上出发去攀登珠穆朗玛峰......2月1日下午,在第21届新京报小记者活动上,电影《看不见的峰》导演范立新为青年记者们分享了自己拍摄纪录片的故事和感受,并给青年记者们发来了一条信息,要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努力,也总会有收获。
数据显示,范立新是引起国际关注的中国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之一,曾执导过《上学路上》《回家的路》《逆流而上》《让世界看见我》等多部纪录片。 他也是第一位获得两项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最高纪录片奖埃文斯奖的中国导演。
范立新和《新京报》的青年记者们在课堂上交换了意见。 新京报记者杨飞菲摄。
电影纪录片《看不见的山峰》讲述了中国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张宏,21岁失明,40岁学会登山,46岁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亚洲第一人、世界第三人攀登珠穆朗玛峰8848的故事盲人在86米的山顶。 作为影片的导演,范立新与年轻记者们分享了拍摄的故事。
从珠穆朗玛峰南面开始攀登,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整理日常用品,剪头发以降低生病和......的风险洗头范立新介绍大本营的生活,并表示攀登珠穆朗玛峰要避开太阳,晚上11点左右出发,直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因为我们走在冰川上,太阳出来后冰川很容易融化或松动,甚至会发生雪崩。 所以在晚上爬,这样你就可以避开最危险的时候。 “晨光中的珠穆朗玛峰,星空中的珠穆朗玛峰,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深不可测的冰缝......在解说中,范立新向青年记者们展示了大量珠穆朗玛峰的照片,青年记者们也深受震撼,不时惊呼。
范立新表示,这部影片的纪录片拍摄周期长达两年,拍摄了360小时的一流素材,最后花了一年时间剪辑才成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张宏身上感受最深的是,无论路多么艰难,都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
青年记者们热情地举手向范立新提问。 新京报记者杨飞菲摄。
讲座结束后,青年记者们热情地举手向范立新提问。 小记者郑景昊率先提问,她很好奇范立新为什么要拍纪录片; 年轻的记者郑金子想问问范立新是否喜欢这份工作。
对此,范立新表示,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纪录片可以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做这些事情的人,纪录片是讲述自己故事的一种手段,可以更详细地讲述一个故事。 同时,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份工作,“纪录片让我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遇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收获很多自己,同时,我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好的作品。 ”
在回答青年记者尹云馨关于哪部纪录片印象最深刻的问题,以及青年记者梁可欣关于拍摄纪录片遇到的困难的问题时,范立新表示,2009年拍摄的《返乡列车》是最令人难忘的,“不是因为它获得了很多奖项,而是因为我觉得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代表了很多人。 他还表示,每部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不一样,在珠穆朗玛峰上拍摄时,最大的困难是电力,因为柴油发电机的柴油燃料需要一点点上去,只能靠太阳能充电,但是在攀登的时候,往往三五天都看不到太阳, 而且无法收集到足够的电力,“这是我们相对无能为力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
最后,范立新在回答年轻记者郭天一“下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计划是什么”时透露,他正计划拍摄一部与水下城市有关的纪录片。
编辑:苗晨霞。
校对:杨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