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袁珍的友谊,始于一次考试。 白居易29岁考入金师,成为“十七岁中最小的”,而袁志更胜一筹,23岁就考上了明经,甚至八年前就通过了考试。
虽然有句“三十老明靖,五十少晋士”,但袁志在15岁时考入明靖,这是一个年轻的成就。 在唐朝,不能只考明经或金士当官,还需要通过官考才能正式入职,这就像现在的公开面试是成败的关键。
袁、白二人继续在长安备考,终于在镇元十八年(802年)同时获得了官职,被授予省书,再也不用忍受“景飘”的生活了。
他们是生活中的亲密朋友,也是文学和政治上的知己。 他们一起吟诗一起唱歌,一起打猎,一起喝酒,沉溺于长安酒铺,唱着歌继续唱着和声30年,在桓海的风雨中相互扶持,一起攻强,一起发起新越府运动, 开启一段历经千古的友谊。
袁白两兄弟相爱如金石,相爱如兄弟。 白母去世时,虽然袁某没有足够的财力,但仍慷慨解囊,帮助白某办好葬礼,前后资助了20多万元。
白氏心存感激,写了一首诗:“三邮衣食,盈余二十万元。 是不是贪吃贪暖,君子之心受限。 看着嘴里的食物,身体暖和的。 元和十年春,他们一起在长安,和别的朋友一起旅行,走了二十里路,两人不停地吟诵诗句,其他人插手不出来。
长青三年年,两人都被贬到外面的世界,在杭州久别重逢,于是同床三天,聊起了自己的生活。 之后,他们把两地分开,经常通过存放在竹筒里的诗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
他们都有艰难的童年,所以他们更加理解和关心彼此的艰辛。 袁氏年幼丧父,母亲郑独自承担起家务重担,袁氏不得不忍受同父异母弟弟的歧视,甚至被迫搬出老房子。
因为家里穷,请不起老师,郑某亲自教袁,很辛苦。 郑氏去世后,白守元受托写墓志铭,不是一味吹捧老太太的美貌,而是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用真实感人的文字向她讲述办家的艰辛,从中可以看出袁氏和白氏之间深厚的情谊。
袁氏十五岁考入明京,这不仅是他非凡的天赋,也是他年轻时的艰辛激发了他的进取精神。 他在诗中写道:“回想起学建楼的十五年,我刻意遮盖了世界的贫困。
他就是这么想的,也是他所做的。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中庸家庭的官僚家庭,十几岁时四处流浪谋生,在战争中艰难地长大。
在考上金石考试之前,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艰难岁月,天下空虚,兄弟俩被束缚在西东。农村荒芜后,血肉之躯被赶走了。
悬影分千里雁,字根散落如九秋鹏。 一起看着明月,就该哭了,一夜之间,故乡之心五处同归于尽。“白的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的。
他在给袁世凯的信中说,为了考入金士,他白天练字,晚上学书法。
白居易和袁志都是晚辈,他们都坚定地拥护雍真创新,同情敢于冒着生命危险的二司马,为之呐喊。 他们合著了75篇政策文章,汇编成《策林》,这些文章展现了他们仁爱人民的政治思想,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绝对是10万+的爆文章。
他们直接写出世间的冤屈,谴责宦官专政和封建城镇的分裂,提出惩治腐败,求功求才,同情人民。
雍真改革后,对现实的批判成为他们早期政治生涯的共同背景,也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新越府运动。
他们认为,作家应该关心世界,时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文学界不仅要有起起落落,更不应该有民生苦。 在写给袁震的著名长文《九书与元》中,白居易总结了新越府运动,喊出了震撼前现在的口号:文章为时代而写,歌诗为物而写。
白居易的朋友袁志也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京当官的时候也写过一些愤世嫉俗的诗,比如《天家慈》《织女慈》《西凉灵》等。
虽然两人创作风格迥异,但都深受对方影响。 陈寅珂先生曾评论说:“《白居易》还是简单明了的,如果说元真诗,一题有好几个意思,线索复杂。 ”
不过,在与强者的斗争中,袁智比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断。 元和四年(809年),袁志任朝史督导,奉命派使者前往建南东川,平反一些冤假冤案,将矛头指向当时的建南节度使严离。
严立家族为皇帝保功立业,深受皇帝信任,但在任期间贪婪残忍,深受百姓憎恨。 袁真到达建南后,亲自探望被压迫人民,为他们报仇。
这些被严酷压迫多年的受害者都向袁震告诉,袁震听后非常同情,决定写信给**当地**,擅自洗劫百姓的房屋、奴仆和财粮,要求他们把没收的还给主人,被卖的也赎回归还, 而加钱、大米、草等,严令不许,并给乡里看,让乡里知道。
然而,这些权势滔滔的人对袁真和他的朋友白居易有着深深的仇恨,一直在寻找机会来纠正他们。 第二年,袁智经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的抚水站返回北京,遭到太监的殴打。
水站只有一个大殿,袁震先到了,在大殿里休息。 正好邱世良率领的一帮太监也来到了驿站,见袁志不放正殿,也不出来迎接,就大发雷霆,一群人把袁志赶了出去。
袁真两只拳头四只手无敌,想打也打不过,就穿袜子跑了。 太监毫不松口,掏出马鞭直接打在袁志的脸上。 这就是“Suikii事件”。
事发后,宦官恶人先告状,许多大臣为袁真辩护。 然而,唐宪宗却颠倒黑白,认为袁震有罪,将他降为江陵。
白居易得知此事后,急忙上前劝他为他的好兄弟求情,说袁芷在监制御史的时候,凡是**的人都是天下之乡,这些人都对袁芷心怀怨恨,把他贬到地位,岂不是虎口羊?
不过唐仙宗**能听进去,白居易,你别胡说八道。 袁珍被降职的那天,白居易在长安街送别,两人在马上告别,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别,也是理想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
江陵的贬值,让袁志开始对自己所追求的正义失去信心,十几年来,他几乎过着艰难而有辱人格的生活。 他认为自己这次的北京之行是消极的举动,他说:“虽然我失去了我的家乡,但我并没有失去我的家乡。
凄惨的安慰,如何被屈辱所震撼。 (司贵乐)。
白居易和袁志命运相近,都是官吏,后来因政治原因被降职。 元和十年(815年),丞相吴元恒在长安城被刺杀,刺客逃窜。
吴元恒当丞相时,正加紧部署讨伐叛乱的封建城,刺杀他的原因不言而喻。 端庄的唐再在街上被刺杀,这让愤怒的青白菊怒不可遏,他展现了作为官员的真面目,事发后不久,他就写了一本书,讨论刺客的被捕和杀戮。
白居易此时的官位是太子左赞山,算是有些越职了,不过还没受到惩罚。 然而,平时对白居易不满的宦官大臣们,终于抓住了机会,趁机趁着白居易不久孝期满后刚刚回到朝堂的局面,不仅指责他越职,还诬陷他犯了不孝罪, 声称白牧是因为看花掉进井里而死的,但白居易还写了两首诗,《赏花》和《新井》,确实伤了名气。
在封建礼仪的思想禁锢下,不孝是大罪。 更何况白居易还是东宫的下属,还有教导太子的责任,就成了大罪人。 白居易的不孝指责是冤枉的,对手早就准备好了一套组合拳。
魏观丞相在上面写过,请把白居易降到偏僻的地方当荆棘史,中学读书人王雅还不忘掉井,说白居易不适合当地方巡抚。 最终,朝廷作出决定,将白居易降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降职到江州,不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理由,而是因为自己的政敌和他这么多年的恩怨终于找到了爆发点,白居易的每一首讽刺诗,每一次笔直写,都像刀子一样刺穿了他们的心。
白居易也知道自己只是“因文章出名,最后因文章得罪”。 如果你出来混,迟早要还钱。 许多学者说,江州贬值是白居易一生的分水岭,将他的政治生涯分为两半。
从此,义正言辞的斗士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悠闲的老干部,开始追求佛老学问,远离阴险的官场。
《琵琶星》中那个寂寞寂寞的琵琶姑娘,或许就是白居易本人的化身,一个被侮辱、被伤害的悲剧形象。 谁在座位上哭得最多?
江州司马青衬衫湿了。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被降职到江州,好友袁志病重,写了感伤的《温乐天赐江州司马》。五年后,两人在夷陵意外相遇,袁志郁闷,白居易劝他求佛,两人的歌声和和声仿佛是他们未来生活的预演。
后来,袁智在宦官的帮助下重新进入朝廷当官,却遭到了士大夫的鄙视,最终在四个月后因卷入党内纠纷而被降职,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虽然他在当地政府中名声不错,但当他重新进入朝廷时,大臣们以品行不端为由拒绝了他,最终他无法返回寺庙。
白居易鼓励袁震坚持下去,但他不知道,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他们不再是年轻轻浮的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想改变唐朝以来的社会,却遭到了无情的贬低和打压。
白居易离开中心,选择在洛阳打工,和美女过着悠闲的生活。 他不再写寓言诗,而是自嘲为“中隐”,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
虽然他选择了妥协,但至少免去了饥饿和寒冷的痛苦。
君把泥土埋在泉水下,我把雪送满天下。 或许,白居易怀念的不仅仅是袁真,还有他们一起对抗现实的岁月。 然而,那个时代不能接受他们的讽刺诗,也不能容忍他们的反对。
对于一个无法容纳袁、白的时代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悲剧。